民间有句俗语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过,由于两辈人在生活理念、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差异,有时难免出现分歧。
成都市民夏女士的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平时在家的生活比较清闲,老人自己也有一定积蓄。今年春节过后,夏女士发现父母开始经常外出参加一些“健康讲座”,每次出门都是车接车送,还经常拿一些酱油、米之类的免费礼品回来。渐渐的,夏女士发现家中的保健品多了起来,有时是小仪器,有时是保健口服液。一问父母,都是在讲座现场听了“专家”的宣传推荐,说是对身体有很大好处,就花钱买回来的。“有时候两三千,有时候五六千。”夏女士说,这些东西在家里越堆越多,根本用不完,至于效果究竟怎样也难说。
前不久,夏女士的父母又参加了附近一家药店的活动,免费试用一种按摩治疗仪,没过几天,有人往家里送了一台电子治疗仪,“老人说是自己想买,原价两万多元,优惠下来一万元,先用着,第二天再给钱。”夏女士觉得父母受了骗,悄悄将东西退回去了。没想到第二天,治疗仪又拿回来了,老人把钱也付了,急得夏女士直跺脚。
夏女士粗略算了下,今年以来,父母花在这些“保健用品”上的钱已有3万多元。“我们也委婉劝说过,但老人经济独立,并且很相信这些东西有效果,觉得是在投资健康。”夏女士说,为此她跟父母没少闹别扭。还有一次,得知老人在讲座现场要买几千元的口服液,夏女士急了,打电话跟父母说千万不能买,这肯定是骗人的,“你们要是买了我马上打电话报警。”夏女士无奈地说:“没想到老人气坏了,和我大吵一架。结果第二天他们还是悄悄把口服液买回来了。”
成都市四医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郑玉萍说,她在工作生活中接触过不少热衷于买保健品的老人。她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如今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提高,并且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了老人的内心需求:希望得到更多关怀,希望多与他人沟通交流。
据郑玉萍了解,很多推销人员会对老人格外关心,“每天打电话嘘寒问暖,各种赞美,甚至会陪老人买菜、给老人做按摩。”在这种“温情”攻势下,老人很容易因为感动或者面子而买下产品,以获得对方进一步的关怀。“其实也说明家里的小辈对老人的关怀还不够。”此外,郑玉萍认为,老年人缺乏社交场所,正常的社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多老人喜欢扎堆参加这类讲座或者促销活动,其实是为了能多与他人沟通、交流。”
郑玉萍提醒,如果家中老人出现沉迷于购买保健品的情况,小辈一定不能简单粗暴地阻止,“这样很容易让老人觉得,你只是在敷衍他,怕他花钱而已。”她建议,这种劝阻一定要建立在关怀的基础上,做儿女的平时可以多跟老人聊天,谈谈工作、教育孩子等问题,让父母多了解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主动帮助父母寻找一些科学的保健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理解与关怀。 (摘自《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