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张东(化名)是个公司白领,患痔疮、便秘已有多年,由于平时对生活的影响不大,就没有太在意。前一段时间,张东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腹胀、腹痛、大便带血,他去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乙状结肠癌”。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能够得到早期确诊的大肠癌患者仅占全部该病患者的5%。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偏低,原因主要是人们对该病的早期信号没有足够的重视。
北大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第三病区主任武爱文介绍,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0%,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约为2比1。
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大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与并发症的发生才出现症状。
据国内资料,大肠癌患者首诊主诉症状以便血最多(占48.6%),尤其是直肠癌患者,其次为腹痛(占21.8%),尤以结肠癌患者为多。出现以下症状,提示有存在大肠癌的可能,尤其老年人,要引起格外重视。
便血:是大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确诊时机。
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有腹胀感。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当这种症状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至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变稀了。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
提醒
体检早发现大肠癌
40岁以后发生大肠癌的几率会明显上升。据统计,大约有75%的大肠癌患者都处于这个年龄段。因此,人们应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警惕息肉或肿瘤引起的出血。
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肠镜检查不仅可清晰地观察肠道,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直肠癌的发现与确诊。
很少人主动做肠镜健康检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人们对大肠癌缺乏认识,二是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难以接受,甚至恐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的不适感已大大降低,检查时间也大大缩短。此外,也可选择在静脉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无痛肠镜检查。 陈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