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无论从规模还是力度上,都可谓史上最严、全国罕见。如今,上海交通大整治行动开展已满百日,交通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规则意识、交通秩序还是安全事故,都比整治之初有了明显改善。可以说,这是上海交通大整治带来的积极变化。
交通规则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这是大整治以来最显著的变化。比如,亲朋好友相聚会谈,散后相互叮嘱,行人过马路要走横道线,安全行走要看“红绿灯”;提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要改变原来的不良驾驶习惯等。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正在逐步树立起来。从目前整治效果看,成效明显。一是交通类110报警数逐月减少。据上海警方统计,6月份以来,全市日均报警数比4月份减少11.26%,5月份以来,报警总数日均7958起,比4月份日均减少6%,比3月份日均减少10%。二是交通事故不断减少。据媒体报道,交通大整治实施仅两个月,上海交通事故发生率就同比下降41%。仅以宝山区为例,自3月25日以来,普通事故同比下降1/3,死亡事故比去年同期下降一半以上,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5人。三是市民的安全感受。除了数据的变化,市民在马路上也能感受到交通大整治带来的有序和通畅,出行更加方便和安全。
上海交通整治组合拳力度很大,影响很广,交通秩序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拥堵节点变得畅通。最近,我经过瑞金医院门前,这里有交警现场值守,协管员引导非机动车、行人等候绿灯放行,经过这一路段几乎没遇到任何阻碍。要知道,三个月前,这里曾是上海最拥堵的节点之一。
公交专用道也名副其实了。交通大整治前,原来公交专用道“鸠占鹊巢”现象司空见惯,社会车辆频频“越位”。现在很少有这种情况。据一位驾驶员说,他驾驶的783路公交车在公交专用道上明显提速,营运时速从原来的14.6公里提高到17.07公里,乘客的平均候车时间也缩短了。据该公交公司统计,高峰时段的平均营运时速均有23%的提升。
乱停车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原来,一师附小门口,家长接送孩子,乱停车特别严重。静安交警“柔性执法”,和一师附小联合给学生家长颁发临时停车卡,开辟“停车带”,给家长提供车位。这样既避免因车辆随意停靠造成拥堵,又让家长方便接送孩子,得到社会一致欢迎。
公务车带头遵守交通法规,成为更具说服力的一大变化。近日,上海城管执法车、警车等车辆带头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执法车不闯红灯、不乱停放。尤其是副市长白少康在上海电台做节目点赞礼让行人的车辆的同时,他本人也受到网友称赞:副市长遇到红灯,不是急着超车,而是安静等候,这也是为我们守法出行做了表率。公务车在文明驾驶方面作出示范,不仅让交通大整治更具说服力,还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引导广大市民进一步遵守交通规则,让大家真正看到上海交通大整治的希望。
当然,交通整治没有终点。要让整治进一步走向深入,要啃的硬骨头还有不少。比如,“警不在法不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瑞金医院门口两侧都刷了禁止停车的黄线,但只要交警不在,仍会有个别司机在禁停区上下客。又如,行人、非机动车甚至机动车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小马路口,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乱骑行,成为交通顽症。再如,警方虽然推出视频举报平台,动员市民行使监督权,但从社会参与度来说,仍未达到人人参与的程度。
交通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城市形象,事关未来发展。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430余万辆机动车、近1000万辆非机动车,2400万人口,都集中在6340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活动。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交通、安全交通?如何通过社会共治,形成“警不在现场,法自在人心”的氛围?如何将上海建设成为全国交通最文明的城市之一,造福上海人民?我们的路还很长。“交通安全、人人有责”,让我们每个人都作出自己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