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细心的妈妈会注意到,新生宝宝哭闹时,肚脐眼处就会鼓出个圆包,用手轻轻一摁,包块就又缩了回去。这是脐疝!该不该治疗,且听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朱小春的详细解答。
脐疝是如何发生的?
朱小春介绍,婴儿出生之后,脐带即被结扎剪断,留下残端,随着脐带的自然干瘪、脱落,形成肚脐眼儿。有一些小婴儿,由于肚脐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发育不完善,而在肚脐内部出现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哭闹、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高时,腹腔内小肠等腹腔脏器就由这个薄弱的部位——脐环向外突出,我们看起来就是肚脐眼处凸起一个“小包块”,一般直径为1-2cm。腹腔内压力越高,突出的“包块”就越大。在安静状态或家长用手轻轻摁压时,“小包块”又能缩小或回到腹腔里。这个小包块在医学上即被称之为“脐疝”。
脐疝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缺陷,多数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几周内。由于脐疝患儿一般无痛苦,多数在洗澡或换衣时才被无意中发现。
脐疝该不该立即治?
既然脐疝是先天性的发育缺陷,那么需要马上治理吗?朱晓春说,有一些家长十分紧张,担心孩子发育受到影响,其实脐疝并不着急立即治疗。如果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脐疝,随着腹直肌发育慢慢健全,大多数情况下,能在2岁以内自行痊愈,这个包块就再也不能突出了。因此,2岁以内的小脐疝一般可以不做特殊处理,有些脐疝甚至在3-4岁时仍有望能自愈。
如果小孩哭闹较多,脐部经常突出且包包明显增大,建议到医院新生儿外科专科就诊,医生会给脐部加压包扎等封脐治疗,以促使脐部环口收缩变小直至消失。
专家提醒,如果是脐疝比较大,直径在2cm以上,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则建议施行修补手术。
居家护理哪些方式要避免?
如果孩子的脐疝不严重,不急于手术的话,在家护理时,朱晓春建议尽量减少孩子腹压增高的机会,比如尽量减少宝宝无休止的大哭大闹,减少宝宝腹胀便秘的发生,宝宝有咳嗽时,也应尽快治疗。腹部压力不增高,疝囊就不会老往外面突出来了。同时,当宝宝疝囊凸出来时,也要注意避免因衣物或尿片的摩擦而造成疝囊损伤。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需要立即送院治疗。比如因剧烈哭闹或反复咳嗽造成疝囊崁顿不能回纳入腹腔,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了脐环处,这时疝囊摸上去硬硬的,按之不动,有触痛,患儿会因疼痛而阵阵哭闹,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疝囊嵌顿,这个时候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
Tips:别用硬币压肚脐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医生采取的是加压包扎等封脐治疗,但是很多家长却用了很多“土办法”,比如用硬币去压迫凸出的脐部,但其实这种做法并不能达到辅助自愈的目的。朱晓春说,因为小儿的腹部相对比较圆鼓,绑的绷带容易脱落而不利于其固定位置,而且硬币长时间摩擦时,还可能会发生接触性皮炎或者皮肤摩擦损伤,甚至出现皮肤感染溃烂。
受访专家/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 朱小春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