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行的说法是,高考前是人生知识水平的巅峰。可是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小伙伴们中,有很多人很快就会发现,那些明明复习了很长时间的知识、那些明明在考试的时候还能清楚记得的知识脉络和拗口定义,在高考之后没多久就再也想不起来了。为什么高考一结束,这些知识就统统忘光了?
其实,我们的大脑必须要建立起某种能忽略老旧无用信息的系统。这种“忽略系统”,科学家们把它称为“遗忘”。遗忘是有助于记忆的,因为在某些不那么重要的信息变得难以再记起时,我们自然就能把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信息留下了。
1
调查显示:死记硬背,忘得更快?
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很多年前,我能做三角函数、解多元高次方程,会画大气环流图,能背化学元素表,知道小孔成像,看得懂电路图,能背很多文言文,英语语法也熟,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现在我就是个文盲。”
某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曾经对52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6%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已不记得中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有2.5%的受访者表示还都记得。其中,数学(46.0%)、化学(45.6%)与物理(36.9%)成为被受访者忘记得最厉害的三门课程。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时学过的知识被快速遗忘?
调查显示,58.0%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中学时代的基础知识脱离生活现实、没有实用性;46.2%的受访者认为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过大,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其他原因还有:“强调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短期记忆”(40.9%);“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实践能力”(37.2%);“学过就忘,缺少趣味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3.8%)等。
记忆也分好多种
2
大体上说,形成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编码阶段。在该阶段中,感觉信息会被编写成一种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比如说,当你看见一个人的脸,你的大脑首先需要加工从你的眼睛传递过来的视觉信息,直到能够通过这些信号辨认出他是否是你熟悉的人。
接下来是巩固阶段。一旦你的大脑得到了它所需要的信息形式,就会把这个信息藏在一个地方保存一段时间。通常这意味着你不会再去想它,但是这个信息可以被提取。
最后是提取阶段。巩固之后,你可能会想要随意提取你存储过的记忆,这样你就可以辨认出你是否见过他。
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登记,凡是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形式叫感觉登记,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钟。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的画像、刚刚听到的声音等。
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其中,为了完成某种行为任务而短暂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短时记忆,被称为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其容量几乎无限。而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最深远影响的是长时记忆。
3
长时记忆有时需要提取的“钥匙”
短时记忆库只有有限的容量,一般人可以短期记住5至7件事,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仅有15至30秒。不过,短时记忆也可以延长,这就需要记忆者不断地口头重复信息,以便让这些信息持续保留在短时记忆中。在短时记忆中持续留下的记忆,将会被传送至长时记忆库。
长时记忆中有些属于外显记忆,有些属于内隐记忆。两者的区别是,外显记忆是指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才能使信息恢复的记忆,与之相对的是无需意识的努力,就能使信息恢复的内隐记忆。
打个比方,骑车、打乒乓球,游泳等都属内隐记忆,基本上你在掌握了之后,不用多加思考,你甚至都不觉得自己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轻松上手。哪怕你很多年没有骑自行车了,只要踩上自行车,也能自然而然地骑起来。
而外显记忆则需要努力才能让这种记忆浮出水面,比如让你回忆中学时生物老师的名字。
当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库后,大脑会根据当时的环境等外界因素给需要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这些环境因素成为提取记忆时的关键。
就像一个人回到童年旧居,众多儿时回忆会像潮水般涌来,老房子在这种情形下成为提取记忆的“钥匙”。
4
遗忘是大脑的自我保护
美国《细胞》杂志报道,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们遗忘一些事情,可能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进化过程中,大部分人会形成自然遗忘的能力。人脑会自动清空不重要的记忆,如果这个机能受影响,大脑功能反而会出现紊乱。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大脑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机制,一种蛋白可刺激神经突触生长,有助于维持记忆;另一方面,msi-1蛋白抑制这些突触的稳定性,加速记忆删除。两种蛋白之间维持平衡对于记忆储存相当重要。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记忆储存与丧失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
为了维持正常的脑部功能,人类大脑不仅要有储存能力,还要遗忘,这是一种自然生物机制,通过删除记忆将不必要的信息去除,神经系统得以维持正常。有些精神疾病存在记忆和遗忘异常,例如某些孤独症患儿在机械记忆和背诵方面具有超常表现,甚至被称为“白痴学者”。
换句话说,科学家们猜测,或许是由于脑容量有限,大脑会改写旧的记忆,来为新的记忆腾出空间。所以人们学习时,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忘记旧知识。从另一个角度,遗忘也是可以帮助学习的。
5
为何苦学的知识点更容易忘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为何偏偏会忘记一些知识点,对于高中时期那段愉快的经历,甚至同学之间交往的一些小细节却能牢记一辈子呢?
根据遗忘导致的行为学后果,遗忘可以被分成正性遗忘、负性遗忘和中性遗忘。顾名思义,正性遗忘的结果是行为学表现变好,负性遗忘的结果是行为学表现变差,中性遗忘则对行为学表现没有影响。
考试之前,有利知识是和考试相关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考试这个行为,我们需要进行正性遗忘,也就是对不利知识进行压抑;而考试之后,需求发生了改变,放松紧张心情和补偿备考时期缺失的玩乐成为了主要目的,于是玩游戏、看小说、学习和考试无关的技能成为了有利知识,而之前的有利知识变成了不利知识或无用知识。如此这般,后果自然显而易见了。没错,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功利”!
6
被遗忘的记忆,可以被重新激活
被遗忘的记忆,还是可以被激活的。记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痕,和某些特定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激活相关,只要这些神经元网络保持激活状态,记忆印痕就会一直存在;反之,记忆印痕就会逐渐褪去。我们感觉一些知识点被忘掉,也许是因为随着考试的远去,与那些记忆相关的神经元网络太久没有被激活所致。
人们在接触那些曾经学习、背诵过的知识点时,远比接受新知识更加轻松。打个比方,很多人在给自己孩子复习功课的时候,十多年没有碰过的代数、几何等,看看书本很快又能拾起来。这就说明,这些神经元网络通过反复的重新激活和回忆,它们能够很快变得鲜活起来。
这一点对于内隐记忆来说更加明显,你永远不会忘记怎么骑自行车。
考试的过程能增强记忆力
7
想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把这个想法忘记,于是懒得把它写下来。结果在十分钟之内,你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老师为什么要反复地让学生参加考试,因为当人们的记忆需要被测试时,他们就会做出更多努力去建立和重建某个目标记忆,最终这一记忆会变得更深刻。这就是正确的学习技巧——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信息是不够的,学习需要努力去反复重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