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制”小菜,当心爽口害身

2016-06-20 18:09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秘制”小菜,当心爽口害身

近期,多地出现假海蜇丝、假鸭血、假皮蛋等问题副食小菜。这些人工合成的食品,有的使用非法添加剂甚至有毒有害化工原料,有的将合法的添加剂当成原料,用法、用量十分“任性”,健康风险很大。

两三年卖出8吨多假海蜇丝

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食药环支队根据线索,近期在织里镇商城路农贸市场内抓获犯罪嫌疑人袁某某3人,现场查扣问题海蜇丝300余斤。袁某某交代,已销售假海蜇丝近一年,非法获利7万余元,“秘方”是专程到江苏常州“拜师学艺”得来的。湖州公安随即奔赴江苏常州,抓获以“师傅”贾某某为首的制售假海蜇丝3人犯罪团伙。

“这个制假窝点隐蔽在常州钟楼区邹区镇一处简易的农村民房中,室内遍地污水,原料、工具随意堆放。”参与抓捕的湖州市公安局织里分局织北派出所副所长张利锋说,“用来浸泡假海蜇丝的白色大桶都已发黑、沾满污渍,但经‘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假海蜇丝十分白亮。”警方现场查扣假海蜇丝成品1吨多,海藻酸钠、氯化钙、硫酸铝铵原料十余袋。

贾某某交代,其生产、销售假海蜇丝已两三年,主要通过凌家塘市场摊位贩卖给周边的夜宵餐饮店,累计流入市场的假海蜇丝已有8吨多。

添加剂被任性使用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像假海蜇丝这样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有毒化工原料制售食品的案例时有发生,多数集中在凉拌菜、配菜、烧烤食材等副食小菜。

今年1月,江苏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杜乐意有期徒刑3年6个月。经查,杜乐意将鲜牛血利用速效强筋剂加工成食用血块,按鸭血销售牟利。

此外,多地还曾曝光利用尿素、海藻酸钠等原料加工制作的假皮蛋,用鸭肉经香精、嫩肉粉加工包装而成的假羊肉串等。

记者调查发现,问题副食小菜中普遍使用非法添加剂,有些即便使用的是合法食品添加剂,其生产工艺也不符合相关规范。

假海蜇丝就是将合法的添加剂作为“原料”。据贾某某交代,通过一定的工艺与合成产生化学反应、凝固成“人造海蜇丝”。

“三小”监管亟待加强

湖州市公安局吴兴区分局副局长单永杰坦言,从现行法律执行来看,如果使用合法食品添加剂,而非主观故意使用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通常会按照“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罪”定罪,即使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也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仅仅是查获、未有食物中毒等受害群体报案,处罚可能会更轻。

此外,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对副食品领域的违法打击也存在短板。虽然目前全国多地已成立省级食品药品犯罪专业侦查机构,但在区县一级往往人员配置不够,难以形成食药犯罪常态化巡查及打击。

业内人士认为,食药监部门在查处食药违法案件时,由于职能差异,往往存在用行政处罚代替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刑事处罚的“以罚代刑”现象,“行刑衔接”不畅一定程度导致了食品安全犯罪成本降低。在地方设置“食药警察”机构,有利于公安机关提前介入食品安全案件,及时执法取证,让食药监管真正“长出牙齿”。

对于假海蜇丝、假鸭血等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三小”监管,虽然去年实施的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要求各省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但目前仅有内蒙古、陕西、广东、河北、江苏等少数省区按要求制定了相关地方性法规。专家呼吁,有关“三小”监管的地方立法进程亟待加快,才能真正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难以在基层落地的尴尬。

新华社记者 吕昂 方列 翟永冠

(据新华社杭州6月16日电)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吕昂 方列 翟永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