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询频发考验企业诚信 长虹转型得到市场认可

2016-06-17 10:40 经济参考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暴风”盈利不确定遭遇暴风重组门槛疑抬高降温重组

近日,暴风集团并购重组的计划遇阻。不少分析师都认为,监管层态度明朗,未来高溢价并购项目或降温。与此同时,因收购标的盈利问题被质疑的乐视网、万达院线也成为关注焦点。今年5月初,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已经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对此说法,证监会也已澄清。紧接着,欢瑞世纪、永乐影业先后宣布借壳上市,乐视网和万达院线也分别宣布百亿元重组计划,上述动作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定心丸”。就在大家认为“风平浪静”的时候,暴风集团却遭暴风侵袭。6月7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公告称,暴风集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资金的事项未获通过,原因是标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不符合相关规定。有业内人士猜测,这代表证监会对资本市场高溢价、泡沫化处理的决心,同时监管层也在释放重组降温的信号。

增发重组热浪滚滚,一时间,资本市场不提增发重组,似乎都不好意思见人。在滚滚热浪中,又以文化传媒类更引人注目。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共计有409起上市公司完成并购重组,其中61起涉及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占六分之一强。文化传媒类企业并不是产业分类中的“大户”,但却容易引起舆论和公众的大面积关注,这是因为,一些重组项目涉及知名影星,而后者无论什么动作都会引起关注,更何况涉及明星们亿万资产的事宜;二是文化传媒企业本身也有知名度,有些企业是流行影视剧的生产商。当然,由于这些知名度和关注度,在重组项目中泡沫大一些,盈利注水多一些,承诺大话说得离谱一些,也就在所难免。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机构对这类项目从严治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长虹股价涨四成市场认可实体经济脱困境艰难转型

在短短一个月里,四川长虹股价上涨了40%以上,引发市场关注和投资者追捧。今年以来长虹系不断向市场抛出智能化计划,而在其动作频频的背后,长虹的新一轮产业布局逐渐清晰。此次,长虹野心很大,欲在四年内打造一个营收规模超两百亿元的大白电平台。而在这背后,是长虹在全产业上的生态帝国野心,其借助新生态计划在打通了黑白电产业链之后,开始了横跨多产业的多元化布局。一个暗中布局的长虹系生态帝国浮出水面。业内人士认为,长虹在布一个很大的局,而整合大白电生态,仅是这个棋局的第一步棋子。从长虹一系列动作路径来看,未来长虹的格局和商业模式或将更大。

长虹,用“久违了”可能太过分,但长虹难成新闻热点、难做媒体报道主角已经有一段时间,应该是事实。现在,媒体上最多报道的家电企业,除了格力就是美的,连海尔的风头也差了些——收购一家美国大企业重新让人们看到海尔的雄姿,但也有人质疑究竟是成功并购还是高位接盘。而长虹,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似乎有所沉沦,可能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市场变化的因素。总是在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总是在鼓励支持实体企业,但现实是实体经济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除了成本上升、市场饱和、产能过剩之外,实体企业听到的积极声音着实不多,政策面的支持有点不知从何处下手。在传统家电业已经明显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长虹在技术研发上基于其智慧家庭布局进行“跨界”,物联网金融也是长虹智能战略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转型升级不会是轻松之举,甚至会饱受挫折和失败之扰。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像长虹这样的巨无霸,无论是转型还是升级,都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还是那句话:不创新没有出路。

问询频发考验企业诚信事后监管绝非放松监管

上周仅有3个交易日(6月6日-6月8日),沪深两市交易所共发出23份问询函,日均数量与往周持平。大股东变更承诺事项、公司为抵御恶意收购修改章程引起了重点关注。而大股东变更承诺成为被追问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一汽股份突然宣布变更承诺事项履行期限,引起市场强烈反响。此外,修改公司章程也引发关注。如,中国宝安、世联行、龙宇燃油和*ST新亿等上市公司因修改公司章程收到了交易所的问询函。上述公司修改的章程内容均和“抵御恶意收购”相关。

沪深交易所最近的问询函接连出手,引起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应该说,问询仅是表示关注和怀疑,不一定是触犯了法律法规红线,但是交易所的怀疑也不是空穴来风,往往是有针对性的质疑,因而,常常搞得相关上市公司被动应对,有些公司则无言以答。更有甚者,有些上市公司禁不起交易所的连续追问,不得不把酝酿已久的某些重要活动取消了事。现在,监管部门强调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问询可能是这种变化的表象之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要对得起股民,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大话,不符合经济常理,何以让市场放心?一个漏洞百出的方案,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何以说服监管层?对于事中事后监管,上市公司别以为是放松监管,甚至取消监管,其实是更难以“蒙混过关”的有效监管。

深圳地铁入主似无大碍万科股权之争还未结局

在距离6月18日不到一周的6月12日,万科和深圳地铁在共同举办的“2016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高端论坛”上签署合作备忘录。这对外界来说,不仅仅是万科与深圳地铁在“地铁+物业”上的深入合作,或者更传达出深圳地铁将入股万科得到确认。自从宝能“侵入”万科之后,万科股权之争就一直受到市场关注,在3月公告深圳地铁将入股万科后,华润曾发表异议。这一次确定合作,能否结束股权之争,有待确认,至少还需要过交易所、国资委、股东大会等几关。接近万科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在选择重组方时,万科曾经接触过好几家机构包括一家保险公司以及华润,但都没有达成一致;直到与深圳地铁商谈,双方几乎一拍即合。从华润到宝能再到深铁,万科这家备受瞩目的中国开发商第一大股东之位,最后会花落谁家?

万科股权之争,无疑是2015年以来资本市场最具反转剧情的悲喜剧。争到现在,似乎远远没有结束,新的事态、新的主角总在关键时刻出现,让人们猜不胜猜。有消息说,万科预计将于6月20日前将重组预案提交董事会讨论审议,重组方极可能是此前曾签署合作备忘录的深圳地铁;若董事会通过将予以公布并提交深交所审核,预计万科A将于7月初复牌。果真如此,持续已久的万科股权暗战似乎正在迎来转机。按照这个提法,重组成功后,深铁有望成为万科新的第一大股东。虽然局内外人士都知道,对于这家正处于关键转型时期的房企来说,股权结构、管理层持续稳定至关重要,但树欲静风不止,资本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管理经验胜过资本大亨。从更深的意义上看,万科股权之争不仅给资本市场和股民上了一课,也给上市公司高管和股东们上了一课。对掌控公司而言,控股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控股权是万万不能的——或许有些残酷,或许有些不近情理,但这就是资本规律。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