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是中国民企亟待补上的一块短板

2016-06-07 13:12 杭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蓝军”是中国民企亟待补上的一块短板

我们在考试时经常会遭逢这样一种困境:面对一道单选题,选出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并不难;而面对一道多选题,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反而会让你百爪挠心、踌躇难决。

原因很简单,单选题正确答案的数目是确定的,而多选题却具有更多不确定性,正确答案既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四个。

最悲剧的情况可能是,那些你以为是单选题的,最终被证实是多选题。

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这种悲剧其实离每一家公司都不遥远。每一次投资决策都像是一次赌博,“ALL IN(全部押注)”既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也可能输到万劫不复。关键是投资决策中那些你笃信不疑的东西,是否会成为。如果现实的演进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曾经那些“理性的偏执”就会被击个粉碎。

如何减小这种企业经营决策中的系统性风险?华为的方法是在内部设置截然分立的“红军”和“蓝军”。“蓝军”是专门设置来思考反对意见和竞争对手策略的,它保证了在企业内部一定会存在不同的声音。“唱反调”的价值,在华为有关终端业务存废决策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2008年,华为一度考虑出售终端业务。但是“蓝军”提出反对意见,报告说未来电信行业会是“云—管—端”一体化的,终端决定需求,放弃终端就是放弃华为的未来。华为最终留下了终端业务。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终端业务如今已成为华为业务版图中举足轻重的一块拼图,在市场竞争中一路攻城略地、斩将立功,华为手机在2015年出货量突破一亿台,市场份额跻身全球前三。

可如果有一个平行时空,平行时空里的华为是没有“蓝军”的,会发生什么呢?华为或许仍然有机会成为伟大的企业,但伟大的上限却可能要降低了。华为的雄厚基础让它拥有高出一筹的抗风险能力,可如果没有“蓝军”的是一家普通企业,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酿成灭顶之灾。

在几天前的Code大会上,亚马逊CEO贝佐斯说,在亚马逊内部,某一项创意只有在找不到一个高管表态支持时,这个项目才会被放弃。而大部分公司,尤其是大公司,选择放弃的速度太快。贝佐斯此言,事实上与华为的“红蓝军”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或许就是华为和亚马逊之所以能成为科技企业典范的要诀吧。而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蓝军”却是一块亟待补上的短板。首先对那些出身草莽的传统民营企业来说,其公司治理往往烙有鲜明的家族印记,成败高度依赖于“家长”的认知、经验和决断,难有反对声音充当“纠错机制”。面对愈加不可预知的商业和技术变革趋势,这种模式的风险正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其次对于那些科技型的民营企业来说,非此即彼“ALL IN”的代价也变得原来越大。“蓝军”的存在,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上的武断和冒进,在投入资源时留有后手,避免贝佐斯所言过于轻率的放弃。

商业世界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加诡谲难测,那些你以为的单选题,最终也许是多选。拥有一支“蓝军”,至少可以避免把多选做成单选。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齐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