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子女压力大 考前减压有章法

2016-06-06 18:39 沈阳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师子女压力大 考前减压有章法

秀军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初三学生的姥姥,退休前是某重点高中教师。我外孙自幼聪慧,5岁就上学了,小学毕业前一直是班级乃至全学年组的佼佼者。初中后,进入某重点学校就读,逐渐感觉压力增大,因为这里的同学基本都是来自各小学的尖子生。伴随着考试成绩名次的直线下滑,外孙的学习热情也明显降低,开始往玩手机、打游戏方面使劲儿。不久前他妈妈发现,还有一个女同学与他往来频繁。他妈妈不仅批评了他,还把手机给没收了。他为此闹情绪,两天没上学,直到把手机还给他为止。

我们是个教育世家,从我父辈到我的女儿女婿,以及我的兄弟姐妹,有近20人都是教师,我的其他几个隔辈人基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这个小外孙按理儿说,考上省内一流高中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眼见中考就在眼前,他的成绩却一路下滑,早晨起床总是哈欠连天的,父母多说几句就发脾气,明显不在状态。补课,基本都是一对一请的名师,补课费也已经花的不计其数;但是,收效甚微。他妈妈为了陪他补课,照顾他的生活,特意请了3个月长假。作为当年的优秀班主任,我教过的学生无以计数,都没有如此无助过。您说这孩子是怎么了?我们该如何是好?

——读者 李玉仙(化名)

李老师:

您好,首先感谢您的信任!您外孙的状态在即将参加中高考的考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您外孙所处的生活环境,在教师子女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一位专家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顶尖人才的并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因为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一些盲区。这其中包括:

一、要孩子听话的心理定势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调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谈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二、过于关注细节

也许是工作需要的缘故,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

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您的外孙如果生长在非教育世家的环境中,亲戚里的同辈人也不是那么优秀者林立,他的压力很可能不会那么大。当一个人置身于气场强大的人群里面,想做一点扬眉吐气的事儿有多难,可想而知!既然难以鹤立鸡群了,那么作为一个原本比同学就小一岁的青春期孩子,难免会有自暴自弃的心理产生。这样一来,为了心情好一点,他就可能以其他可以带来短暂愉悦感的活动,比如游戏、上网、谈恋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而这些活动本身,往往被家长看作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源。很少有家长想过:是不是有些东西孩子就是难以学会;有些课程,花再多的钱,请再有名气的老师,也教不会;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是果,心里堵塞了才是因……

农民发现小苗蔫儿了,首先会从自己的栽培方式、阳光、土壤等方面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但是作为家长,有几人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呢?

一个初三的孩子,来源于校园的竞争压力已经爆棚,如果父母加上祖辈们整天都盯着他的成绩单,无异于以爱的初衷,达到伤害他的结果。到了这个时候,祖辈们不如拿出那份精力,关注一下自己的健康;父母做好服务和倾听工作也就是了。因为,你们对他学习成绩每过问一次,就等于让他原本应该用在学习方面的精力分出去一点。担心考不出好成绩的心理,达到一定程度就是焦虑,而焦虑严重在临考发挥时,很可能令考生出现大脑空白感,把原本滚瓜烂熟的东西忘在脑后。

到了这个阶段,过多的补课,不如适当的放松。因为,大脑硬盘中该存进去的,已经存进去了;存多次也没有进去的,也不要奢望奇迹出现。当下策略应该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在考场上有效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