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淘宝近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寄生在淘宝网的“广告商品”超过4730万。这些商品并非因交易而发布,它们的“特殊使命”是将淘宝网当成广告展示“橱窗”——通过在商品图片或店铺介绍上公布其在其他外部网站的联系方式,将售假、欺诈行为引导到其他平台进行,逃避淘宝监管。
“无货仅供欣赏”“秒杀一切市场原版货,更多细节请加VX(微信)查看”。打开淘宝网,商品链接中没有任何商品信息,甚至没有发生实际交易,只展示一组广告语或图片,并留下店主的社交、导购、团购、促销、购物平台等外部网站联系方式的案例不胜枚举。
淘宝打假特战队成员陈凡告诉记者,这些“幽灵”商品被称为“广告商品”,原因正是它并不以交易为目的,而仅仅借用淘宝店铺打个广告,吸引买家脱离淘宝平台,到社交平台交易。
“在社交平台售假,成本和风险都会更低。”陈凡说。由于没有使用旺旺聊天软件、支付宝平台等第三方认可的交易通路,导致淘宝无法对交易环节进行监管,也就很难充分制约和处罚卖家。同时,由于社交平台的半封闭性,无疑更加大了监管部门追踪非法商品交易的难度。
据淘宝网统计,2016年5月22日,全网上述类似的“广告商品”逾4730万,其中96%都出现在实物类目,即通过实物类目的窗口导流到其他平台,后续引发劣质、作弊、假货、欺诈问题。
对此,据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工作人员介绍,从2015年开始联手反欺诈、反假货、客满等团队启动了专项治理行动,截至目前,淘宝全网广告商品总量下降比例达34%。
“通过结构化建模、算法优化等方式对这些广告商品进行处理。大部分商家在收到我们的警告后会自行删除或下架,而对于警告无效的商家,我们给予下架扣分、删除商品,直至搜索屏蔽、下架店铺内所有商品等处罚。”陈凡表示,从去年11月到今年5月,专项行动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手段,已累计对207万余广告商品做出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