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督查民资隐形“壁垒”

2016-06-01 08:29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据新华社电公平的营商环境,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的保障。民企投资是否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后能否享有同等的政策优惠?在融资方面到底面临什么瓶颈?近日,国务院督查组在河北、山西、辽宁、江苏、福建、四川等地进行的督查发现,各地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市场公平环境建设,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但“隐形门槛”依然存在。

一些项目看似向民企敞开大门,但设置的资质条件、工程业绩、专业要求等过高,民间资本很难达到要求。“有的招投标中限定‘企业要有30年以上行业经验’、‘取得多项国际证书’等硬性条件,这让民间资本望而却步。”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治说,这样的高门槛等于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

民间投资参与PPP项目的情况也是此次督查重点。据了解,东部某市推出十多个PPP项目,明确要求民间资本和国企合作进入,但由于民营资本在合作中往往无法享受同股同权同等待遇,民营企业感到很难参与。

为放宽民资准入领域,打破行业壁垒,不少地区纷纷“出招”。2010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出台22个实施意见和细则,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农村、交通、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领域。广东出台的“粤36条”要求,基础设施、政策性住房、国防科工等六大领域16个行业敞开胸怀,鼓励民资进入。

督查中,民营企业家普遍期待,各地政府和部门能够进一步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切实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提振投资信心。

融资难、融资贵也是民企的痛点之一,破解融资难事关民企的壮大发展。督查了解到,多地“出实招”来破解融资难题。浙江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年审制贷款、循环贷款、无还本续贷等还款方式实现企业贷款到期与续贷无缝对接。广州市建立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股权交易中心。然而,优惠政策“春风吹不着”、民资高利贷“吃不消”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另外,民企在市场竞争中“二等公民”的地位,也成为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吐槽点。“民营企业信誉再好,最高也只能被评为AA+,而国有企业同等条件下一般都能评上AAA,这相当于给民营企业融资人为制造了瓶颈。”辽宁一家民营企业老总表示,希望能够以市场竞争力为标准,一视同仁地对待行业内各种所有制企业。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