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都有这个经验,孩子在2岁或3岁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就不易改变,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和控制孩子。孩子会以自己的行动落实自己的目标,他也会调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
虽然目标定得越早越好,但是定目标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有这样一个故事:贝纳尔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贝纳尔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会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因此,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目标太大、不切实际会对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而有负面作用,但没有目标的随意性也同样可怕。
卡耐基也曾做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之中,只有3%的人能够确定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确定,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十年之后,对上述对象再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属于原来那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了十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起色;而那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们十年前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那么,家长对孩子应该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
一是,成为健康合格的人。这是生命最基本的权利,最基本的成长要求,让孩子身心健康,具备正常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自食其力不危害社会。
二是,成为一定的专业人才。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孩子的智力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孩子多方面发展并在某方面成为较专业的人才,能从事此领域的技术工作,并能不断学习。
三是,成为杰出的精英人才。对基础条件较好,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家长应制订相应的目标和科学计划,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掌握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不断进步,成为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无论如何,制订任何一个具体目标的前提都必须是孩子乐意接受并为之努力的,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自由。而且,父母还应该在思想行为上,为孩子做好表率,成为他们实现目标的精神动力。再者,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订目标,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之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