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世界电信日,但作为移动通信运行一份子的42家虚拟运营商,一个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这42家虚拟运营商还没有一家赚钱,而2013年开始的两年试点已经结束,但目前没有一家拿到正式牌照。
更为闹心的是,目前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800万,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发现,实名制已经成为虚拟运营商很难解决的问题。包括号码资源管理、批零倒挂等问题让不少虚拟运营商开始怀疑,这条“商业道路”是否正确。
虚拟运营商进入“裸奔期”
2013年,工信部向11家民营企业颁发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运营试点资格,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2家企业获得虚拟运营商试点牌照。根据当时的文件,试点期是2年,但由于实名制的问题,虚拟运营商的正式牌照什么时候发放已经是一个大问号,目前,所有虚拟运营商都没有正式牌照,进入“裸奔期”。
另一方面,根据通信世界网副主编郄勇志提供的信息,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期发展,截至2016年5月,国内虚拟运营商总规模已经突破2800万,距离突破3000万大关咫尺之遥。这其中,中国联通累计发展2400万用户,领先优势依旧明显;中国移动累计发展300万用户,自2015年下半年起发展势头强劲;中国电信累计发展100万用户,市场规模依旧低迷。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当初备受资本追捧不同,在发展两年多后,虚拟运营商行业已经趋于平静,行业发展速度远未及预期。尽管这两年虚拟运营用户数量在增加,但增速比较慢,且虚商企业至今未能寻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大家都在集体烧钱,摸着石头过河。有多家虚商告诉记者,42家虚拟运营商目前基本还没有盈利。
不过,在王宁远看来,虚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用户积累增速在提升,也出现了类似蜗牛移动这种用户百万级的虚拟运营商。虚商创新也在倒逼三大运营商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例如蜗牛创新性地推出“零月租、无套餐、余量不清零”的免卡,而现在三大运营商也已经流量当月不清零。
实名制关乎虚商存亡
实名制,是挂在虚拟运营商头上的利剑。《每日经济新闻》5月12日曾经报道了迪信通在转型中遭遇实名制的问题。
自从央视日前报道170号段出现大量诈骗短信电话等问题以来,有关部门要求虚拟运营商切实开展实名制自查自纠,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在线下走访时发现,非实名制的虚商号段电话卡售卖情况依旧存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买到了远特通信的“非实名”电话卡。
王宁远认为,“实名制”是电信运营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日后这也将成为虚拟运营商资质审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虚拟运营商正式牌照的发放。
尽管实名制是通信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也并非虚商出现后带来的新生事物,但不管怎么说,实名制已经关乎虚商未来的“存亡”。根据工信部4月29日下发的《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对移动转售企业、基础电信企业,行业管理部门等相关主体均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转售企业立即开展自查自纠,自发文之日起,1个月内,对前期未实名登记、虚假登记的电话号码完成用户身份信息补登记等工作,并将自查自纠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工信部还将对自查自纠结果开展抽查,对抽查发现仍然存在问题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清理非实名用户进行时
对于早前流出去的“非实名制”号卡,虚商们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处理呢?
蜗牛移动方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安排了专门团队,以数据分析、客服回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存量用户进行多轮排查,要求未实名的用户进行补登记,严格推进非实名用户补登记工作。对于那些始终没有进行实名制补登记的卡号,全部进行了关停。
苏宁互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苏宁投入了大力的精力,对线上、线下开户放号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并新增了在二代证阅读器等智能设备方面的投入,实现了实名制要求的完整落地。因此,从2015年开始,苏宁互联发展的新用户都已经完全实名制了。
“现在虚商都在做针对存量用户的实名制核查,即之前发展的用户现在实行实名制。”虚拟运营商研究中心秘书长邹学勇就此指出,现在虚商的处理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建议对现有的流通卡使用者去实名登记;第二,对号码已经进去但未使用或者使用频率不高的,建议注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蒋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