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就像普通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在某个阶段遇上。心理、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三大类疾病的总和。
而5月份又恰恰是一年中情绪波动最大的一个月。在中医看来,这与阳气骤升有关,抑郁与焦虑往往在这时交织,轻则扰乱睡眠,重则心理崩溃自杀。
什么最易成为情绪问题的导火索?平常生活中如何化解情绪带来的严重心理疾病?医学临床上应对心理疾病有何新的科学方法?最近,记者走访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张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毛洪京,浙医二院精神科副主任李惠春,请他们讲讲如何在阳气旺盛的5月,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健康。
一雨一晴气温波动大,心理疾病患者增多
雨一停,昨日气温又骤升到30多摄氏度。温差大的时候情绪波动会非常明显,心理疾病容易高发。
来自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数据统计:4月、5月以来,该院的门诊与住院病人数都较之前有20%~30%的增长,其中情绪问题十分突显,比平时增加了25%。
情绪问题如果不重视,任其发展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最容易高发的就是抑郁症。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63%的自杀者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不久前,萧山市北派出所就接到报警,说一名患抑郁症的姑娘正在自己房内烧木炭自杀。好在民警及时赶到,女孩才脱离了危险。
4月以来,张滢医生明显感觉,门诊新病人多起来了,通常半天专家门诊,二十多个病人,有一半是因为抑郁、焦虑来就诊。
张滢说,每个人选择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精神疾病往往是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温或气温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而且社交活动的增加,随之带来的压力也会增加。”
每周一下午,是浙医二院精神科副主任李惠春的名医馆门诊时间,近来疑难复杂的患者增加,李惠春不得不加班问诊到天黑。
他告诉钱报记者,焦虑和抑郁共病的现象在临床上很常见,7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焦虑症状,他们的治疗难度更大、自杀倾向也更高。“严重、长期焦虑的人,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比普通人群高3~4倍。”李惠春说。
当着医生的面,夫妻俩情绪失控吵翻了
前几天,毛洪京主任在专家门诊接诊了一对年轻夫妻,夫妻两人说着说着竟在诊室里就吵了起来。
小陈和小李都是新杭州人,他们是大学校友,毕业后就留在了杭州,然后凭着自己的努力买房、结婚、生子,在外人看来,小夫妻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直到今年年初,全面二孩的消息传来,小两口也心动了,决定再生一个。而从做决定到备孕再到怀孕,一切都非常顺利,现在小李肚子里的二宝已经有两个多月。
原本,二宝的到来是件值得高兴的好事,可不知道为什么,小李这两个月的情绪波动很大,动不动就会发脾气,小陈就成了她的专属“出气筒”。
“开始,我想她刚怀孕,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情绪有变化是正常的,我就忍着。可她三天两头找事,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受不了的啊。经常大晚上的不睡觉,把我叫醒来吵架,简直就是无理取闹。”从小陈的口吻中,可以听出他已是忍无可忍。
小李一听就跳起来了。“你以为我喜欢跟你吵吗?还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早上么一大早出门,晚上总得七八点才回家,家里的一大堆烦事你管过吗?”
看妻子俨然已摆出家里吵架时的那副架势,小陈有意识地回避正面冲突,安静了一会搭着小李的肩膀无奈地说:“老婆,这几年我们过得有多辛苦,你是知道的。现在你又怀孕了,收入会受影响,马上家里还要多一份开支,我已经觉得压力很大。回到家以后,你又老这么跟我闹,我有的时候甚至都有了跳楼的冲动。”
这下,小李彻底崩溃,除了抽泣竟无言以对。曾经,丈夫是她坚强的依靠,累了可以靠,气了可以骂,没想到他自己竟已快垮了,那她以后该怎么办呢?诊室中的气压瞬间低了下来。
于是毛医生给夫妻俩做了一个心理量表测试,结果都属于轻度焦虑。至于他们俩都有的睡眠问题,毛洪京主任认为,先是由他们的焦虑情绪影响睡眠,而睡眠不好会加重焦虑,于是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只要他们俩回去照着好好做放松训练,睡眠自然就会好起来的。
1/3的抑郁症患者,与家庭关系的缺陷有关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情绪问题多的人,与他的个性、血型、星座真的有关吗?
张滢告诉钱报记者,根据他的观察,焦虑情绪与人的个性关系比较大,而抑郁症与其在以上因素中找原因,不如去反思他的家庭关系。在张医生看来,抑郁症患者中,家庭关系出偏差的似乎比较多。
他留心过这个现象,发现抑郁症患者中,至少3成家庭关系存在某种缺陷。
他分析原因,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除了不善于沟通,不会主动求医之外,因为社会资源、教育水平等的限制,家庭成员在碰到问题时更容易走极端。
比如,家庭中,夫妻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大人疲于生活,对于孩子,没人教他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长大后很容易重蹈覆辙。
所以张医生建议,预防心理疾病,不妨从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