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再次现身人民日报 一年三谈中国经济

2016-05-10 09:24 成都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权威人士再次现身人民日报 一年三谈中国经济

还记得那位神秘的“权威人士”吗?

继《五问中国经济》《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昨日,他一年内第三次现身人民日报,把脉当前中国经济的五大问题。

开局首季问大势,这回,权威人士说了啥?说了谁?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原文摘登

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

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经济形势怎么看?

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好于市场预期。同时,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明显出现暖色。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型反转。这是不是说明经济发展大趋势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和中长期的走向,您的判断是什么?

权威人士:总的看,今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平稳。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到底怎么看?还是要坚持两点论,还是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国际背景来看。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宏观调控怎么干?

问:一季度的成绩单显示,一些问题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问题又露出苗头;经济工作面临“两难”“多难”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复杂性。那么,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权威人士: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那就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两难”也就成了“一难”。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供给侧改革怎么推?

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国内社会普遍关注。这项改革是否已形成一揽子成熟的工作方案?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下一步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权威人士: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去年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针对性较突出、政策措施较明确,可操作性也较强。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都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着力点。(有删节)

焦/点/追/问

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权威人士”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由来已久,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曾指出: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做法,是沿袭自中共历史上一项悠久的传统。

据官方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去年5月,人民日报上共有1605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

那么,“权威人士”到底是谁?有媒体分析指出,人民日报上“权威人士”的文章,是一种“短、实、新”的文风。这种文风,代表了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文风要求的高标准。但是,“权威人士”是国家领导人的几率可能不大,领导人一般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此外,之前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的专家学者也均进行了署名。因此,综合来看,应该是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部署,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发改委主任,发改委分管宏观政策研究的副主任等这样级别的官员和专家。

三度发声有何深意?

人民日报昨日在头版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且均为头版转二版的高规格。

去年5月25日发表的《五问中国经济》一文,提出了当时经济运行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五个问题,即如何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为何出现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应如何应对?经济运行风险防控需注意什么?宏观调控应当如何着力?权威人士一一进行了分析回答。

“权威人士”之所以在此时发声,文章其实给出了答案。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中国经济出现进一步回落。在国际供求格局变化,国内“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而专家民众对经济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今年1月4日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重点应该怎样转变、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社会能否承受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冲击、如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等供给侧改革涉及的七个方面,权威人士再次进行了详细解读。

事实上,“供给侧改革”这一新词在2015年末首次进入公众视野。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015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成会议热词。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昨日发表的《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也提出了五个问题,均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权威人士在回答时,还涉及了股市、楼市、物价等多项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此次权威人士“发声”谈中国经济问题,正值一季度结束,各项经济数据已经出来,一季度GDP增长6.7%,开局良好,但经济下行压力仍比较大。权威人士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经济形势怎么看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

宏观调控怎么干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供给侧改革怎么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预期管理怎么办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

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经济风险怎么防

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

增长的真实图形到底如何?股市、汇市、楼市未来又有怎样的政策取向?虽然目前宏观经济企稳已露“尖尖角”,但关心中国发展的人仍会关心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昨日刊发1万余字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上面梳理出的“权威人士”15大判断,希望对你理解中国经济有所裨益。本组稿件据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等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