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L型经济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2016-05-10 08:2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L型经济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昨日(5月9日),《人民日报》上再度发表“权威人士”对于当下经济的看法,并在头版转二版刊登名为《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文章。这已是“权威人士”自去年5月份以来,第三次在中国官方媒体上发表评论。

首次定调“L型”经济

解读:既不能让市场过于乐观,也不能让市场过于悲观

对于当下的经济发展走势,有人极度乐观,认为已触底反弹;也有人极度悲观,认为经济仍旧会持续下行。“权威人士”首次将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定调为“L型”,并表示,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从一季度形势看,我们希望稳的方面,稳住了,有些甚至还出现意想不到的回升。”但“权威人士”也表示,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对于风险,“权威人士”表示,尽管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但今年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也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并将去杠杆、去产能摆在了重要位置,并提出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权威人士”还具体说道,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把人员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权威人士”实际上是在稳定市场心态,既不能让市场过于乐观,也不能让市场过于悲观。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股市、汇市和楼市不能工具化

解读:三市要回归各自定位,这种思路还是第一次提出

在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权威人士”对于股市、汇市和楼市(并称为“三市”)的描述,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将三市首次回归功能定位,“不能工具化、要回归各自定位”的观点,给出了未来资产配置的方向。

“权威人士”提出,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汇市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对于楼市,“权威人士”表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股市、汇市、楼市不能工具化,要回归各自定位,这种思路还是第一次提出。

“对股市而言,去工具化意味着股市将恢复其基本功能,而不是通过人为政策进行干扰。”管清友表示,对汇市而言,汇率的涨跌不应成为汇市政策的主要目标函数;对楼市而言,则要防止地产市场泡沫。

避免“大水漫灌”给经济打强心针

解读: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宏观政策本身要具有连续性

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权威人士”表示,要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权威人士”指出,如今宏观政策要突出三个要求。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二是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三是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与此同时,“权威人士”还认为,稳定预期关键是要稳政策。不仅要大政方针不能动摇,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而且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赵庆明认为,所谓宏观政策保持稳健,一方面是宏观政策本身要具有连续性,另一方面则是宏观经济目标是要保持经济稳定。北京晨报记者 姜樊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