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艺术品: 收藏市场的新空间?(2)

2016-04-25 09:16 南方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非遗艺术品: 收藏市场的新空间?

■延伸

非遗艺术品交易渠道多样化能否推动收藏热升温

随着这些年政府和民间相关机构对非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人们对中国非遗文化,尤其是手工艺品有一定认识,然而真正进入收藏、投资阶段的群体尚很小众,许多人认为,它们只是适合在博物馆或公共场馆观赏的文化品,与自身尚存在较大距离。

“完整的非遗行业链条,应当包括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推广营销四大部门。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全国还是广东,非遗行业一直都缺乏负责推广营销的权威机构。”谈到非遗收藏市场的良性发展,不少受访专家都强调权威行业组织参与的重要性,杨坚平对此也深有同感。

量大、点多、分散、规模小、区域性强,这些特点为中国非遗艺术品产业发展带来诸多限制。不过记者发现,这几年不少非遗文化艺术品也试图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在向大众推广、“科普”的同时,亦刻意将之以各种表现形式的藏品、消费品,融入大众生活。

比如在销售渠道上创新,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曾预期,“平台+互联网”机制下的电子化交易,将成为未来可行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之一。

4月18日上线的“南方文交所群珍荟萃文化艺术实物交易中心”就是这样的平台之一。据介绍,该平台依托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功能服务平台的高度,将各省优势艺术、手工艺、非遗等门类的实物作品资源聚集到“群珍荟萃”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同时,联合各地文化企业,搭建线下实物交流体验中心,实现实物交易的O2O模式。

“平台采用的‘预售作品交易’,是我们在‘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一大创新。”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群珍荟萃文化艺术实物交易中心项目负责人于泳介绍,传统的交易模式是艺术家先创作作品,作品销售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艺术传承,而预售作品交易可以有效节约文化艺术创作者的时间和物质成本,使艺术家将更多精力专注在原创作品的构思与创作上。

“预售期的作品都是以75折价格交易,目的也是为作品日后的升值留足空间。”于泳希望,配合原创作品的限量、专家定期评估、以及平台提供的推广效应,这一交易形式有助带来艺术品价值的稳步增长。

为提升交易中心的专业程度与公信力,平台邀请文化行业知名学者、权威专家、行业代表等组建专家委员会,共同为平台作品审核、估值提供价值保障。“过去说到在线上买艺术品犹如‘隔山买牛’,但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同时有专家学者进行鉴定把关,相信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梅文鼎说。

记者发现,近一两年来广东不少非遗艺术品还通过在商业购物中心、公共场所举办展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来扩大销售渠道,加密与人们接触的机会。

今年春节期间,太古汇的新春装置就请来岭南艺术大师专门为其创作,在装置中穿插由广绣第五代传人缝绣的花鸟图妆点窗花。L2天廊的“莺燕报春亭”,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双面刺绣作为装饰。

广州还经常有相关机构举办潮绣体验活动和潮绣培训班,让消费者在专业潮绣人士指点下,亲身体验刺绣的乐趣。

此外,在部分行业展会上如茶叶展、珠宝展、服装展等,记者也不时发现有非遗文化参与,他们在这些专业展上现场表演传统手工艺,并伴随销售相关产品,吸引很多消费者围观。

记者从广东一位粤剧文化保护机构有关负责人处获悉,非遗文化粤剧如今也以各种形式进入大众视野,比如深入校园表演、举办讲座,或跨界合作“广府粤剧娃娃”等。据悉,粤剧娃娃是今年初新推出的艺术品,其由著名服装设计师邓兆萍女士及其姐姐邓小玲以粤剧人物形象创作艺术品,颇具广府文化特征,工艺精细、手法奇秀、引人入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互联网平台“预售作品”、粤剧娃娃、潮绣体验班、非遗艺术品在商业中心展销等,能否为非遗收藏市场未来的良性发展带来新动力?不少学者专家都表示,成效还有待未来进一步的检验。

陆穗岗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离不开客观、公正和权威的信息。“只要平台能使非遗艺术品的交易变得更加方便、安全与频繁,对市场来说就是一个好的交易平台。”朱钢补充道。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