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众筹消费,获得自己中意的商品,不失为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据《2015中国互联网众筹年度报告》称,2015年我国互联网众筹运营机构超280家,年度规模迈上百亿元门槛,是2014年的六倍有余。
但在提升消费和万众创业大氛围下,相较于我国中小微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互联网众筹市场仍存在广阔发展空间,预计2016年行业整体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以上。
众筹 文创产业先行
文化影视众筹,是众筹消费较早涉及的领域,起源于电影工业极为成熟的美国。一些独立电影、纪录片利用这一模式,通过众筹平台或社交网络公开展示创意,进而获取启动资金。在国内,展现文化影视众筹魅力的,当属去年暑期大热的《大圣归来》,其在两个月档期内,《大圣归来》票房更是突破9.6亿元,荣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总冠军。
据了解,参与《大圣归来》投资的有89位众筹投资人,总计投入780万元,兑付时预计可以获得本息约3000万元。也就是说,在几个月等待后,89位众筹投资人平均每人获益25万元,人均投资回报率高达300%。
有金融业内人士表示,创意文化产业最适合进行众筹,包括股权和非股权众筹。“因为在创意中有主观价值的发现,而主观价值的发现往往是通过众筹形式体现。有些粉丝就喜欢某一个特定项目,没有具体原因。可以说无创意不众筹,众筹往往都有创意。”
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产品众筹累计筹款金额达到30.7亿元,迈上30亿元台阶。其中,2015年筹款金额高达27亿元,是2014年(2.7亿元)的10倍。京东众筹、淘宝众筹和苏宁众筹稳居第一梯队,筹款金额均在亿元级别;众筹网、环杉众筹、青橘众筹、创客星球、DREAMORE和开始众筹在1000万元至8000万元之间,位列第二梯队;其余平台中还有15家金额在百万元级别,排在第三梯队。
众筹 频出新“玩法”
除了空气净化器、数码3C等产品众筹,2015年互联网众筹出现很多新的“玩法”。
股权众筹在生态圈建设、众筹机制及退出渠道方面的创新,也为投融资双方提供更好的服务,房地产众筹更是在2015年异军突起。据了解,尽管目前大部分消费者都未参与过房地产众筹,但对这种购房模式表现出较强兴趣。
《2015中国互联网众筹年度报告》指出,房地产众筹始于2014年,2015年开始受到业内广泛关注。2015年5月底,国内首个“房地产众筹联盟”成立,成员包括平安、绿地、万科、碧桂园、SOHO中国、万通等一线房地产商。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国内推出房地产众筹产品的平台共有17家,募得资金超9亿元;到年底平台数量超20家,累计募得资金估计超20亿元。
房地产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国内房产众筹模式多样,主要为开发融资真实购房型、开发融资投资理财型、营销去化真实购房型及营销去化投资理财型四种。而几位参与房地产众筹的消费者表示,众筹买房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几个朋友凑齐首付,并准备好两年左右月供资金,大家签订一个合约,以其中某一位的名义买房,约定房价上涨到某个点时抛出,获利按出资比例分成。
而联合炒房的极端便是“包楼”。一些有实力的投资客会抱团,在看好某个新楼盘后,与房地产开发商协商以某个价格承包下整栋楼,然后根据市场走势慢慢卖,这也就是所谓“温州炒房团”的雏形。
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众筹之所以受到消费者、投资者青睐,一方面是众筹能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以小成本在短时间将有效信息传达至目标消费者;另一方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供需严重不平衡,一些政策因素在客观上催生出众筹炒房情况。
众筹 理财有风险
《2015中国互联网众筹年度报告》认为,众筹模式一直在快速演变,更多新的玩法将会围绕具体场景被创造出来,满足用户多层系需求。未来可能不再有品类之分,更多的将由场景决定,这有助于回归众筹本质,让更多好项目得到用户关注。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陆续出台,行业将进入规范发展期。
但不少专家也认为,众筹消费撬动国内万亿元消费市场,但潜在的风险必须警惕。比如,众筹买房就存在法律风险。实际上,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对众筹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众筹买房更是缺乏法律保障。一旦发生亏损,或因其他原因平台老板跑路,必将对投资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2016年2月16日,一家做房产投资的鑫琦资产平台高层被警方带走,19亿元资金无法兑付,正是给想要进入房产众筹试水的消费者提了个醒。我国《物权法》规定,房屋实行登记制,房屋共有人信息必须全部体现在《房产证》上。如果《房产证》上只登记一个人的名字,那么该房屋就是这个人的私有财产,并不是共有。
专家提醒,众筹也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有三个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众筹平台不能搞资金池,这点与P2P的要求类似;第二,众筹平台不能搞担保,不能承诺任何项目在众筹平台上就能成功。因为众筹平台没有资本金,项目的风险很大,众筹平台只是一个信息中介;第三,不能搞非法集资,不能承诺固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