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世界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们 原来是一个家庭妇女发现了疫苗

2016-04-17 14:56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那些改变世界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们

2016年2月,美国宣布他们的两家国家科学实验基地发现了引力波的存在,证实了爱因斯坦在100多年前所提出的理论预测。这一消息在世界掀起了惊涛骇浪,卷起了中国一位早已被人忘记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以下简称“民科”),让他站在了国内舆论界的风头浪尖。这位新闻人物就是郭英森,一位辽宁下岗工人。

五年前,只有初中学历的郭英森在《非你莫属》的电视节目中谈到自己的引力波的设想,并声称可获得诺贝尔奖。可是,他被当时在场的嘉宾立刻打断,他们不仅没有让这位民科说完自己的观点,而且劈头盖脸就给他一通揶揄嘲笑。

现在美国一公布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媒体抱怨当时的嘉宾有眼不识泰山,演艺人员为这位民科鸣不平,自然也有不少人仍然是蔑视嘲笑看热闹。

那么,让我们看看世界上那些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也许人们能够从中悟出点什么来,也会明白该用什么态度来看待大众中的科学爱好者——

A、 一个家庭妇女发现了疫苗

历史上,传染病造成了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大灾难。比如,15世纪前后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夺走了将近一半人的生命,而天花则让无数的人失去生命或者留下疤痕而毁容。疫苗的发现阻止了这些疾病的传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可是接种疫苗的最早发现者,则是一位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的家庭妇女,她就是英国人玛丽·蒙塔古夫人。

1712年,时年24岁的玛丽·蒙塔古夫人随担任英国大使的丈夫来到土耳其。她就是个文学爱好者,平时除了服侍丈夫外,就是写写诗什么的。

在土耳其,蒙塔古夫人发现当地人不得天花病,而英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患上这种可怕的疾病。她进而注意到土耳其有这样一种习俗:一个家族对那些有可能患天花的人,会提早作预防,预防的办法就是用一枚坚果壳盛着有天花细菌的液体,将一枚针头在这些液体中浸一浸,然后用受污染的针,扎他们的静脉。被感染后的人会发低烧,出现轻微麻疹,可是在床上躺两三天就好了,随后就不容易得天花了。

翌年,蒙塔古夫人回到英国,开始宣讲接种疫苗的疗效。可是在一般人心目中,蒙塔古夫人连个民科都算不上,就是个只能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所以没有人理会她说的那一套。尽管如此,蒙塔古夫人不放弃,继续到处宣讲。

蒙塔古夫人的举动终于感动了威尔士的一位公主,她同意在犯人和孤儿身上先做实验。蒙塔古夫人就从天花病人的水泡中抽取脓水,再把少量这种致命细菌注射到受试者身上。结果,这些接种的人,患天花的几率大幅下降,就算得了天花,死亡率不到普通人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人的病势较轻,不留伤疤者是普通人的五倍。

接种天花疫苗的技术,后来经过英国外科医生爱德华·詹纳完善后,开始大规模给儿童接种,使这种可怕的疾病得到有效的遏止,爱德华·詹纳因此被人称为“免疫学之父”。如果没有蒙塔古夫人的创新,就没有詹纳医生对天花疫苗的发展和贡献,人类受这种疾病折磨的时间或许还要拖延许久。

今天的人们,已经可以靠接种牛痘而免遭天花的威胁,可是人们很难想到,这种保障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医疗技术,竟来自于一个家庭妇女的观察与执着。

B、修道院的神父创立了遗传科学

在一般人看来,科学与宗教是不相容的两个领域,然而生命科学的鼻祖却是一位修道院的神父。1865年,奥地利神父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在他的工作的启发下,后来的科学家又相继发现了基因、染色体、DNA和人类基因组,这一连串的重大科学发现又进而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攻克了很多疑难疾病的治疗难题。

奥地利的布鲁恩修道院坐落在一个风景旖旎的小山上,孟德尔就在这里当神父,他除了处理宗教事务外,业余时间还喜欢种豌豆,而且年复一年都种这种植物。

孟德尔种庄稼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农民,他是位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人。他用一种高棵豌豆与低棵豌豆杂交,再从杂交的豌豆中挑选高个豌豆的种子,第二年再种。结果发现有少数豌豆长得很矮,即低棵豌豆的特征在第二代身上又出现了。

于是,孟德尔又把黄豌豆与绿豌豆杂交,第一代长出的全是黄豌豆,但是在第二代中,虽然大部分是黄豌豆,也有少量的绿豌豆,但是从来没有出现黄绿混合后的青豌豆。就是说,豌豆的颜色可以复现,但是从不混杂。

孟德尔经过连续六年的观察,发现杂交豌豆的生长规律,即在第二代身上,四分之一的植物发生变化,即显示回归第一代的特征。他最后得出结论,遗传特征不混杂,它们代代相传,只有这种特征在占据一株植物的主导时,才会显现出来。

从孟德尔的发现中,可推出普遍的遗传规律,就无数祖先的生理特征打包成“基因”,留在下一代身上。即便是一种特征在某一代身上没有出现,但这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也不会发生混杂现象。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给人以启发,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受过什么训练,只要抱着一颗好奇心,观察日常事务,会理性思维,就能够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