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是一个一直无标准答案的疑问——没人能在死后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但我们还是可以体验死亡,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入棺后,在黑暗与寂静中感受被亲友“告别”,独自面对“死亡”——这种被称为“死亡体验”的事如今竟成为一种潮流,据说其中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去年大热的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
4月初,上海一家4D死亡体验馆开业,仅一天时间内就迎来40名客人预约体验,据说周末场尤其火爆,还出现“满员”的情况。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经营者是一家从事“生命教育”的公益组织,这间“4D死亡体验馆”只是该组织系列活动中的一项关键载体。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死亡体验成为潮流的原因,只是因为物质愿望达到基本满足后,在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并找到了一种具象化的思考方式——去死亡体验馆。
据中新社报道,上海这家“4D死亡体验馆”的创办人名叫莫里斯,他表示,馆内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给参与者提供一次“死亡预演”,而通过这场预演,希望能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体验馆内设有10个空间,每一轮最多可以容纳12人同时“赴死”,体验者们会先参与12轮心理游戏,以探讨、辩论、投票等方式最终决出一名淘汰者,淘汰者会穿过一道“无常之门”,并在“归零”中进入模拟焚化炉,直至“醒来”,这样才算完成一次死亡和降生的体验过程。
几天的营业之后,莫里斯透露,除了对流程设计的一些建议,大部分顾客对“死亡体验”都给出了正面反馈。很多参与者“死去”又“活过来”后都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
这种体验方式并非首创。早有专家对此作出过解释,“死亡体验”其实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式,它能对白领减压、情感修复、亲子关系等方面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沈阳晚报》曾报道过在辽宁沈阳一家心理治疗诊所开设的一堂“死亡体验”课的情况,7年前这家诊所在室内摆上了一副新棺材,体验者可以躺在里面感受“死亡”,通过模拟死亡的方式,经历死前感言、宣读墓志铭、婴儿新生、新生感言等环节,对来访者进行治疗。当时的报道称,这种减压方法吸引了不少人,开课三年内已有上千人来体验过,而且多是20-40岁左右的人,有一群大学生前来“体验死亡”后,纷纷感慨:“感受过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韩国人郑俊于2009年创办的一家“棺材学院”,也吸引了很多学生前往体验。据说由于韩国自杀死亡率相当高,患抑郁症情况严重,创始人才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心理治疗,认为这种体验有助于人们更珍惜生命,活得更好。任何人只要出25美元,就能到“棺材学院”中体验一回“死亡”,全程历时4小时。但实际上体验者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写“遗嘱”和“墓志铭”,参加自己的“葬礼”,真正穿上寿衣躺进棺材,只有10分钟。但就算是这10分钟,也足以让体验者在爬出棺材时有“重获新生”的感觉,不少人甚至在棺材合上盖之前就已泣不成声,对自己的前半生感悟良多。
2012年4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也曾报道过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开设的死亡体验课程,学生会实际模拟写遗嘱、入棺、封棺、被掩埋等死亡历程,一名学生在入棺前读到自己的遗书时,忍不住落下眼泪。
原载于《婚姻与家庭》杂志上的一篇《体验死亡:一堂另类美式亲子课》文中,作者朵朵描述了2011年时,她带着8岁的儿子参加在美国纽约郊区一家殡仪馆举办的一场“死亡体验”的经历,她说:“我放开儿子的手,躺进棺材,‘最后’一眼看了看这个让我留恋的世界,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就在(牧师)杰克把棺盖合上的一刹那,(儿子)成成突然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妈妈!妈妈!不!你不要进去!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听到儿子的呼唤,我的心也为之一沉,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儿子该怎么办?父亲、老公该怎么办?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回想起母亲离世的场景,更让我深刻地警醒,人活着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它真的太宝贵了。”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的确是一次很宝贵的体验。更或许,你也有了去体验馆体验一把的冲动吧?
实际上,在所有的死亡体验馆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从容就死”。你可以带着旁观者的心态去参与模拟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可以投入地写下遗书、躺入棺材,再在黑暗中体味最后再看一眼这个世界的渴望,但你还是会知道,捱过那寂静、可怕的10分钟后,自己马上就可以重新拥抱阳光下的生活。
也就是说,这种体验只是从心理上进行一场预演,让你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活着”,而不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