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主题依然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癌症防治,我们在行动”,倡议通过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时筛查、规范诊疗、快乐生活等,推动对癌症的有效防治。专家表示,癌症虽然严重危害健康,但这种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大众应对这种疾病增加一些正确认识,理性对待,科学防治,从而实现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真正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
□本报记者 梁蕾
专家指导:河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王士杰教授
认识:恶性肿瘤绝不是“不治之症”
癌症是什么?提起这个问题,许多朋友恐怕最先想起的词就是“不治之症”或“绝症”。这种“恐癌”心理在对待癌症的态度上,并不少见。那么这种认识或态度正确吗?这就要从癌症的定义说起了。
癌症即恶性肿瘤,是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出现异常,不受控制生长形成的肿块。从正常细胞发生异变、到逐渐累积形成肿块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从正常状态到发生早癌大约需要5到8年,因此只要能进行科学防治,是完全有机会发现早期病变并赢得有效治疗时间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及时筛查、及时发现并进行积极干预的话,早癌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甚至有相当一些是能够达到治愈。但如果错过这个阶段,从早癌发展到中晚期这个过程就非常快了。由于临床上多数患者都是有症状后才来就医,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疾病中晚期,此时不仅治疗难度加大,且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故而给人造成癌症是“不治之症”的印象。
可以看出,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它其实是属于慢性疾病,只要能及早发现、干预,它其实是可治的。所以,对待癌症,千万不要因过于恐慌而加重心理负担,而应明确其发展过程,积极进行防治。
现状:多发、难治、年轻化
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癌症的发病率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演变才最终形成的。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大体来说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也就造成了治疗上的难度。
当癌症发展到中晚期后,对人体的伤害十分巨大。第一,肿块在局部侵袭性生长,会侵犯周围脏器;第二,癌症到中晚期后会发生全身转移;第三,中晚期治疗后容易复发;第四,癌症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大多已经发展到了较为难治的中晚期。这些都促使中晚期癌症成为难治的疾病,且生存率降低。所以,避免可能的致病因素、预防癌症发生,以及尽早发现、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十分重要了。
这些都是癌症危险因素,可得离远点儿
环境污染,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
吸烟(吸烟不光可引起肺癌,还与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
酗酒;
长期烫食、硬食、蹲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锻炼,超重、肥胖;
长期较少摄入新鲜水果蔬菜等,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
感染因素(如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部分可发展成肝癌;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可导致宫颈癌发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等);
不重视癌前病变的治疗(例如胃溃疡、肠息肉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长期处于紧张、抑郁等心理状态,或性格上心胸不开阔、好生闷气。
此外,煤烟、沥青等化学因素,各种较大剂量的辐射等物理因素,以及在某些种类的癌症中的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影响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