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帕金森 爱或许是最好的灵药

2016-04-12 19:07 海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爱或许是最好的灵药

面具脸、震颤手、僵尸步……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疾病,时常在绝望和痛苦中消磨人的自由意志。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日”,不少医学专家呼吁,治疗帕金森并不仅仅是医院的责任,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给予帕金森患者更多关爱。

全世界目前约有400万帕金森病患者

据悉,全世界目前约有400万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但目前50岁以下的帕金森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我的母亲得帕金森七八年了,有抑郁、焦虑、失眠等伴发症。经常凌晨2、3点醒来开始折腾。”患者家属龚博说,印象中母亲是个很能干、很爽利的人。但生病以后,她经常莫名其妙发脾气,做事情孩子气,很容易伤害到身边的人。

“我父亲得帕金森叠加综合征6年多了,最可怕的主要是他的心理问题。”患者家属梁先生说,老人时常感到沮丧,“这是最可怕的,因为这样想,他会陷入更多的沉默。”长此以往,家人担心病情恶化,出现帕金森痴呆。

多位医学专家提到,尽管目前人类尚无法完全治愈帕金森病,但有效的治疗和足够的关爱,却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使其享有和普通人无显著差异的预期寿命。

“对帕金森患者而言,家庭是最重要的港湾和支撑。亲人的体贴照顾,能给患者提供安慰和抗击疾病的信心,也会使患者的依从性增加,从而提升疗效。”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中国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于恩彦说。

越早发现治疗越有利

不少医学专家坦言,中国帕金森发病人数如此庞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患者都是等到中、晚期才来就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说,以杭州为例,帕金森病患者超过1万人,但患者的就医率只有10%左右。“社会上对帕金森病有许多误解,比如治不好、等病情明显了再就医、锻炼不利于控制病情,这些都是错误的,虽然帕金森病理论上不能治愈,但并不代表不可治,我的病人中有许多被诊断后30多年依然能生活自理。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有效方法。”

如今33岁的陈女士在19年前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病,及早的治疗让她拥有了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就在5年前,她还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更坚定了积极治疗的信心。”陈女士说。

很多帕金森病人需要在家人的帮助下,跨越治疗疾病的心理障碍。于恩彦说,他手头有一位70多岁的帕金森患者病例,一开始十分焦虑、敏感,不肯吃药。“她觉得自己没希望了,该死就死吧,别给孩子添麻烦了。是她的孩子坚持要给她治疗,一次次带她过来,通过医院和家属的共同劝解,她逐渐接受、配合,现在状态恢复得挺不错。”

家人不要让患者“一个人在战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郑旭宁说,大多数情况下提起帕金森病,人们都会更关注运动方面的障碍,而忽视了例如抑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疾病带来的精神痛苦。其实这方面才是特别需要家人关注鼓励的。

面对帕金森患者,家人的心理守护应当注意哪些方面?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侯群在“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专题讲座中说,最重要的是营造祥和的家庭氛围。多陪伴交谈,和患者一起学习有关帕金森病的知识,让患者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此外,积极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比如散步、打太极,让患者有一种存在的价值感。

“对于帕金森患者而言,关爱或许是最好的良药”——有一部美国电影叫《爱情与灵药》,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讲述了帕金森患者及其爱人的故事。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照顾帕金森患者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甚至要面对着亲人间“连带”的痛苦。但既然选择了坚守,就不要轻言放弃。

“老妈得帕金森11年了,我一直对她说,不要放弃,因为你在世上多活一天,就是对我付出最好的肯定。我很需要她,而作为一个被需要的人,她也会觉得有价值,有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患者家属卞皎皎说。

(据新华社杭州4月11日电)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俞菀 黄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