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会所迎“最好时代” “火热”之下多少隐忧

2016-04-07 19:26 海南特区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月子会所迎“最好时代” “火热”之下多少隐忧

据新华社电 随着80后独生子女一代逐步成为生育主体,以“月子会所”为代表的母婴健康护理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在很多城市,月子会所市场炙手可热,广受追捧。但是,在火热的景象之下,月子会所也因缺乏行业监管和规范标准而受到多方质疑,一些“作坊式”机构混迹其中等问题更加剧了行业发展隐忧。

猴年+二孩:月子会所迎“最好时代”?

“从去年11月开始,每天平均要接待3位妈妈前来咨询和探店,三居室和二居室基本上预订完毕。今年开春,房间几乎不够了。”咨询和预订的火爆让杭州方慈产后休养中心工作人员有些意外。作为杭州最高端的月子会所之一,其推出的三个套餐均价都在10万元以上,但这并未影响业务量出现明显增长。

民间对“猴”这一属相的偏好,再加上“全面二孩”新政策刺激,2016年,月子会所行业似乎进入一个“最好的时代”。

“受全面二孩新政策影响的多是70后80后,年龄集中在35-45岁。”杭州艾玛妇产医院执行院长朱春芝认为,这部分人比较特殊,她们中很多再生育风险大增,恢复也相对慢。“面对人生最后一次坐月子的机会,她们选择月子会所是为了更好地调理。”

缺监管、低门槛:多少隐忧丛生

与很多新兴产业相同,月子会所市场经历了多年的良莠不齐,时至今日,行业发展仍面临重重隐忧。

——监管缺位导致行业鱼龙混杂。

据了解,目前,月子会所一种是依托民营医院产科提供较为“专业”的月子服务;第二种是结合家政服务、月子服务于一体的公司;第三种则是完全独立运营的月子会所,在服务、硬件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方面走高端精品路线。

“除了第一种是依托民营医院、需要按照有关医疗机构的制度管理外,其余两种无法像医院那样接受卫生主管部门监管,更多的是按照服务企业在运作。”浙江省医学会副秘书长郑凯航说。

——门槛低导致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月子会所在宣传单上都会打出“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健技术支持”、“专业妇产科医护人员24小时贴心护理”等“专业”承诺。实际上,这些“专业人士”中除了退休护士、医科学校学生,更多的是普通月嫂经过简单培训后转型的“专业育婴师”,有些员工的“上岗证”甚至是花钱买的。

——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加剧行业陷阱。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一些月子会所把价格压得很低,但低价又无法提供所承诺的服务。

方慈产后休养中心创始人高莹认为,处于成长期的这一行业,在没有明确的行规和标准之前,只能依靠自律规范市场。

除了依靠市场优胜劣汰,更迫切的则是需要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随着业内对行业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天津、南京率先制定了规范月子会所的地方标准。2015年11月,妇幼保健协会也推出了“产后康复结构服务指南”,提出“月子会所距离医院不得超过15分钟车程”、“最少12张床位”、“24小时母婴同室”、“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规定。而行业期待多年的月子会所国家标准也将于年内出台。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