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起床,我不想去幼儿园,你再抱我一会儿……”每天早上,很多妈妈都要为孩子起床费好大力气。奶声奶气地求抱抱、可怜兮兮的小模样让家长狠不下心拒绝宝宝,匆匆忙忙中,孩子迟到已经司空见惯。
孩子做事慢,有可能是抗拒。面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会特别不配合。聪明的孩子会知道父母的弱点,总想出让父母无可奈何的策略。比如可怜巴巴地求拥抱上演煽情戏码的,哭闹打滚坐地炮的,各种身体不舒服求同情的,故意挑三拣四没事找事的。家长只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煽情版的,家长可以拥抱、亲吻、满足孩子情感诉求。然后迅速拉着孩子完成刷牙洗脸等一系列的事情,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能形成习惯配合家长的节奏。
当然,有时候孩子的慢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在稚嫩地探索世界。比如穿不好鞋子,系不好纽扣。如果在早上,估计没有哪个家长会有耐心等孩子花半个小时穿衣戴帽。如果是这样,不妨单独找时间训练孩子穿衣收拾东西的能力,把这作为一项亲子游戏。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能力,又可以避免因为家长的呵斥,孩子失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大部分的孩子到上学之后会改善很多,但如果家长是个“慢性子”,那么孩子变麻利的概率就会非常小。养育孩子是父母一起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家长们不仅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是这样,同时也要去寻求适合自己家的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比如起床之后所有要做的事情要提前规划好,每天按照固定的节奏去安排早晨上班上学前的时间,这样不仅是让自己生活得比较舒心,也会给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打下基础。所以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千万别把本来骨子里不慢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做事慢吞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