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露脚踝易患病 “春捂”究竟应该捂哪?

2016-03-24 10:28 沈阳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春捂”究竟应该捂哪?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中国的老讲究,强调身体的保温。随着沈城气温回升,很多年轻人已经换上春装,甚至追求时尚露出脚踝。面对不时来袭的倒春寒,“春捂秋冻”的老讲究在今天是否能站住脚?老百姓又该重点“捂”住哪些部位?“捂”到什么时候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卢秉久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董文毅教授将给您讲讲,“春捂”如何“捂”?

早露脚踝易患病

27岁的小美是一名爱打扮的摩登白领。刚刚进入三月,小美就脱下厚重的冬装,穿起单层牛仔裤和单鞋,不仅如此,她还把牛仔裤向上挽了两道,露出光溜溜的脚踝。“这是最时尚的装束了。”小美说。可没几天,小美就开始腹泻、尿频。等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小美得了泌尿系感染,而且冻伤了脾脏,导致腹泻不止。而这一切都与小美爱美耍单儿有关。

不仅小美如此,44岁的陈先生多年来冬春都穿单鞋、单裤。不久前,陈先生突然无法正常排尿,等到医院一查,陈先生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慢性肾病。

小美和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进入三月以来,因着急脱冬衣而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的患者增幅超过10%,其中大部分是感冒发烧、呼吸系统疾病、腹泻和肾脏病。

春季更易受风寒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卢秉久教授表示,春季气候变暖,很多市民,尤其是女性迫不及待地换春装。其实,这非常不符合中医的养生习惯。“春捂秋冻”这句老话在祖国医学上说是站得住脚的。

“其实,‘春捂秋冻’也不是一味地捂,而是顺应天气增减衣物。”卢秉久表示,一年之中,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保护阳气,把天上的阳气为我所用,以补自身的阳气不足,所以应该捂。

春天本来是天气变暖,为什么比冬天还容易受寒得病呢?卢秉久表示,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节气而升发,汗毛孔在阳气升发的时候是开放的,因此比冬季还容易通过开放的汗毛孔受凉,进而导致气息和经络的功能受到影响。

“春捂”应该捂多少天

“春捂”应该捂多少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医科董文毅教授表示,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有何温度要求

通常来说,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虽然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地捂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春捂要捂五部位

●颈部——大椎穴 督脉

颈部,特别是后颈部有一个重要穴位——大椎。“大椎穴是众阳之汇”,主要作用就是供应气血,大椎作为经络通道的关键环节,一旦受凉易导致气血凝滞。同时,这个部位也是人体重要经脉——督脉所在。如果让大椎穴、督脉受凉,很容易感冒。

●肚脐——神阙穴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同时,肚脐又是人体最薄的部位,寒气最容易侵袭肚脐,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腹痛、腹泻、腹胀。

●腰部——督脉 膀胱经 命门穴

腰部涉及的经脉不少,比较重要的有督脉以及脊柱两侧的膀胱经。其中,命门穴就在腰部,是人体元阳元气所在,一旦受凉,直接伤到人体的元阳,伤到真气,不仅会感冒发烧,还会导致人体的一些慢性病。从中医上讲,腰为肾之府,如果不注意,就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

●下半身——子宫

女性下半身特别容易感染寒气,伤及子宫。在中医里,下半身受到寒邪侵袭就容易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血瘀不通,瘀血积于盆腔就会导致盆腔疾病以及痛经等疾病。女性在开春尽量下半身多穿一些,特别不要露大腿,穿超短裙。

●脚——对应身体所有脏腑

人体几乎所有脏腑在脚上都有投射,属于整体养生的关键部位。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卢秉久表示,很多女孩子追随潮流,穿鞋露出脚踝,很可能导致受寒生病。如果脚受寒,会导致脾胃阳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女性妇科健康,加重痛经症状。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