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叛逆期,许多人都会想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婴幼儿也有叛逆期, 处于“宝宝叛逆期”的孩子,其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一些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性行为为快乐;这个时候的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个大人,所以什么事情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别需要尊重,却常常被家长忽略。如何面对婴幼儿的特殊时期,让宝宝健康成长?
专门跟家长对着来
市民王欣:
的宝宝1岁半了,一直都是父母心中的小天使,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小天使变成了小恶魔,什么事都和大人对着干,问她什么话,都不搭理,让她做什么都不去做,连个原因都没有,根本就是为反对而反对。比如说带她出门玩,给她穿衣服,这件衣服不穿,那件衣服不穿,拿几件出来让她自己挑,一个劲摇头。在那之前她有喜欢的衣服就会说“花花”、猴猴”,不会什么都不说也不穿。除此之外还会不让人抱她,不理家长跟她说的话,特别难管,还不能说,一说就哭闹。真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原因:
内蒙古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婷认为,从孩子1岁半开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孩子难以管教的阶段,这称之为孩子的“第一叛逆期”或“第一反抗期”,通常发生在孩子1岁半之后,这种情况会持续半年到一年。刚刚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肯定会有一个适应期,不过这也是孩子生长发育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随着孩子发育的完善,他们开始有了自主的愿望,不愿意别人干涉自己的行为,被人要求做某件事,就容易产生对抗心理。此时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没有满足,便会用吵嚷、哭闹等形式表现出来。
办法:
内蒙古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婷认为,面对一岁多孩子的叛逆期,首先家长要了解这跟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关系不大,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不要责怪自己和孩子,要适当调整和孩子的沟通策略,不能一味责骂、批评,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于孩子的无理由反对,可以采取提供多项选择,分散注意力等方法解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不能纵容。
“孩子打人”可能是模仿
市民陈女士:
女儿叮叮已经2岁了,相貌文静乖巧,却是家里出名的“小霸王”。一次,奶奶带着叮叮去公园玩,在家门口遇到了老同学,就多跟同学交谈了几句,着急去公园的叮叮就很不耐烦,在小区门口,当着众多来往的人和奶奶同学的面,噼噼啪啪地打奶奶,弄得场面十分尴尬。平时也是一样,如果她想要一件东西,打人试图阻止,就会招来她的一顿打。
原因:
内蒙古心理医生协会秘书长孙雅智介绍,幼儿打人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之一是需求得不到满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模仿家长,像叮叮这种情况,打人的原因两者都存在。
办法:
对于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打人的孩子,家长最好采取“情感转移”的方式,切记以暴制暴。如果遇到叮叮这样打人的情况,孙雅智建议,首先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宝宝的眼中,父母永远都是宝宝学习的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宝宝的行为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家长在产生分歧时如果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那么宝宝将来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打闹和攻击人,所以家长对宝宝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改掉生活中爱“动手”的毛病,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宝宝克服动手打人的毛病。
“熊孩子”行为叛逆别忽视
市民周女士:
3岁的儿子自从长臼齿以来常常用头撞击床头板,坐着的时候也会撞击椅背。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挺可爱的,我们还特意为床脚安上了轮子,有了轮子晃动起来更加容易。没想到,他变本加厉,撞头撞的声音更响,甚至吵闹到我们不能睡觉。怎么说也不管用,我们都快着急死了。
原因:
国家二级心理注册咨询师王迎春认为,摇晃和撞头的举动大多是多动儿的表现,而3岁是一个成长的紧张期,孩子会时常感到焦虑,认为自己不被重视。为了排解这样的焦虑,孩子常用激烈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但如果已经形成习惯,让孩子在此时改变的确有些困难。
办法:
多数专家认为多动儿是不当的饮食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孩子的饮食或改变饮食习惯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但在这种行为习惯已经形成以后,再想改变,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应该用缓和、间接的方式处理,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满足感。比如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经常和孩子聊天,讲故事,甚至可以一起和孩子做亲子操,按摩操等转移孩子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慢慢纠正孩子撞墙的习惯。“案例中的家长要把安装在孩子床上的轮子去掉,把床固定好,这样孩子再次撞床边时才不会感到摇晃的喜悦感,孩子自然会停止这种行为,其次要开导、劝解孩子不要重复这个动作,孩子慢慢就会纠正这种习惯。”王迎春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