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爸虎妈如何养成:社会压力还是心结作祟?

2016-03-21 08:59 华西都市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虎爸虎妈如何养成:社会压力还是心结作祟?

前段时间,一张9岁男孩的作息表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在不少网友惊呼“太残忍”的时候,关于父母对子女沉重期望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样是在几年前,“虎妈式教育”的出现,让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找到了施行高压管理的依据。“我这都是为你好”也是很多父母在向儿女诉说自己期望时必备的口头禅。在这种行为模式的背后,既有社会大环境的推手,也有父母潜在的心理驱力。

对子女前途的焦虑感

“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很多家长心照不宣的一条“军规”。尽管托孩子之名,然而这种心态更多却折射出父母在当今社会中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及早接触到各种资源(奥数、琴棋书画、英语),至少可以让孩子不至于被拉开差距。而如果能够领先同龄人,那就实在更好不过。可是,当每一个家长都抱着这样的念头,一场轰轰烈烈的“军备竞赛”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疯狂的博弈中,孩子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人”。而如何平衡好父母期望与子女发展的关系,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以及每一个父母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更多心智健全,幸福感强的公民,而不仅仅是训练有素但是并不快乐的工匠。

未完成梦想在孩子身上的延续

在不少父母心中,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不但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也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父母内心的潜在压力。而这种压力的始作俑者,是父母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被剥夺感。如果他们诉诸自己来寻求解决方案,就会产生类似中年危机的现象。但是,一旦他们不是诉诸自己,而是把这一心结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么这种经由被剥夺感产生的渴望就会变成孩子们不可承受的负担。在人前过得不如意的家长,往往会有更强烈的让孩子出人头地的渴望。为了捍卫自己受损的自尊心,家长们往往会鞭策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展开竞赛。

认识到自己的不圆满并去面对,是家长们需要做的第一步。一个勇于面对自己生活而不把缺失感推卸给他人的家长,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担当与平和。意识到孩子并不是自己的工具或者代理人,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是家长们需要做到的第二步。人生最大的修行不是度人,而是度自己。对于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父母更是如此。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