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生活需要爱心,也需要爱肝”。
中国是“肝炎大国”,目前在中国,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加起来有一亿多人,每年因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在30万~40万人;同时,每年新增乙肝病例约50~100万人。
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新发乙肝患者?
杭州市西溪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寿荣介绍,目前在中国,乙肝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是母婴传播,占了一半以上。从该院的临床大数据来看,1992年前出生的育龄女性,成为乙肝感染高发群体。原因就是1992年前,国家还没有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她们的父母如果患有或携带乙肝病毒,她们很可能经母婴传播而感染乙肝病毒。
“小三阳”的产妇
生完孩子后肝功能衰竭
几个月前,刘寿荣和他的同事们抢救了一位肝功能衰竭的新妈妈。
这位新妈妈31岁,当年自己出生时并没有注射乙肝疫苗。这次是第一次怀孕,但检查发现携带乙肝病毒。尽管怀孕过程中,不断监测,乙肝病毒相关指标控制良好,波动不大,但是到怀孕27周时,乙肝病毒似乎突然被“激发”,病毒载量大大上升。
这时候原本需要马上进行抗病毒治疗,但由于她打算自己母乳喂养,如果服用抗乙肝病毒药,就不能喂宝宝了。她最终选择了暂时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幸好孩子顺利出生,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但生下宝宝后一周,这位新妈妈自己肝功能衰竭。
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刘寿荣告诉钱报记者,去年他碰到的另一位乙肝孕妇,却没有这么幸运。那位29岁的二胎妈妈,怀孕7个月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得不中止妊娠;虽然做了肝移植手术,但最后人还是走了。
80后妈妈怀二胎
宝宝是乙肝感染高危人群
1992年,国家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所有新生儿接受乙肝疫苗之后,新生儿感染率大幅下降。而之前,因为缺乏预防意识,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的比例低,结果因母婴传播,或是其他后期原因感染上乙肝的较多。
从该院的就诊患者来看,1992年之前出生的女性感染乙肝,或是携带乙肝病毒的比例较高。这些女性生下的宝宝感染乙肝的风险很大。目前中国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将近1/3是育龄期妇女,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80后的二孩育龄期妈妈。
“那么这些乙肝阳性孕产妇的宝宝即使采取规范的免疫措施,宝宝感染乙肝的概率仍在5%~10%,甚至可能高达15%。”刘寿荣告诉钱报记者。
宝宝是否真的感染乙肝
出生后7个月做检测最准
不久前,有位乙肝患者,在杭州市西溪医院生下健康的宝宝。这位妈妈35岁,大女儿7岁,女儿感染了乙肝病毒,所以怀二胎时压力很大。
怀孕时肝功能正常,但病毒载量很高,怀孕24周时,医生开始对她进行抗病毒治疗,孩子出生时进行规范免疫接种,最后母子平安,全家人都很高兴,还特地来医院送喜糖喜蛋。
很多妈妈担心,怀孕时用药对宝宝有没有影响?
刘寿荣解释说,根据国内外指南,怀孕期间如果病毒载量高,可以用一些比较安全的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阻断母婴传播。
“抗病毒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进一步提高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帮助孕妇生下健康宝宝,同时也是保护妈妈防止肝病的重症化的措施。” 刘寿荣说,即使原先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妈妈,怀孕期间肝功能也会出现波动,不要轻易冒险。
如果孩子出生时检测阳性,也不要太惊慌。
“孩子在刚出生、1个月、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但疫苗注射后,发挥作用要在一个月之后,所以孩子出生7个月时,体内抗体数量最高。”刘寿荣说,刚出生时是阳性,7个月后可能逆转,所以出生后7个月一定要再做一次检测。西溪医院成立了妊娠肝病母婴阻断门诊,由肝病科、妇产科、小儿科等专家成立小组,提供从怀孕前到孩子出生后的咨询。
哪些人容易感染乙肝
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吸毒人员、多个性伴侣、经常做血透、幼儿园老师、医务人员、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
传播途径除了母婴传播,还有血液和性接触感染。修脚、文眉、文身、牙科手术、共用牙刷或刮胡刀等,如器具消毒不严格,都有可能带来感染风险。
但不会通过握手、一起吃饭等日常接触传染。
如果是免疫能力正常的成年人,95%的人接触乙肝病毒会自身清除病毒,只有大约5%的人会成为慢性感染者;但如果受感染的是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30%~40%会成为慢性感染,所以儿童期预防接种是关键。母婴阻断是最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