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网购很High?小心“高仿”诈骗短信
每年的3·15,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成为“追击”目标,而追求高仿真,并非只是商品的特质,诈骗短信其实更爱“高仿”,诈骗短信“高仿”的目的则是瞄准手机用户的钱袋子。冒充银行、客服、法院、电视节目组的短信时常出现,诈骗分子不仅语气、口吻模仿得十分到位,其发送诈骗短信的号码、短信中的官网链接地址“高仿”程度足以乱真,没有一定“功力”根本分辨不出来。在今年3·15期间,针对消费者网购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手机诈骗行为,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也进行了归纳和汇总,提醒手机用户看到这些内容一定要警惕。
超九成诈骗短信爱“高仿”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年用户举报的各类诈骗短信中,近93%均为身份冒充类诈骗短信。其中,银行成为各位“演技派”们最爱模仿的对象,占比高达58.1%,堪称诈骗短信界的“LV尖货”;其次则是冒充电信运行商类,占比40.1%;同时上榜的还有冒充互联网公司类、冒充航空公司类和冒充公检法机构类诈骗短信。
网络安全专家分析,之所以诈骗分子喜欢使用高仿真短信的方式进行诈骗,主要是由于冒充银行、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身份迷惑性较强,相对容易致使网友上钩。并且,利用改号软件、设置钓鱼网址等方式,迷惑性强且传播成本低廉,一旦有人中招就能获利颇丰。
钓鱼链接可暗中偷钱
据网络安全专家介绍,目前,机票改签、法院传票、电视节目中奖、银行通知短信、10086短信、信用卡提额短信、违章短信、孩子成绩单短信、订餐短信、聚会合影短信这十类是比较常见的高仿真诈骗短信。此类高仿真的诈骗短信通常以这些理由作为诱饵,借助逼真的话术,引诱网友点击短信中的钓鱼链接或拨打诈骗电话。
网络安全专家表示,诈骗短信中的钓鱼链接存在两种主要危害,一是可能含有木马病毒,损害用户手机正常使用或导致用户手机产生资费消耗;二是通过虚假钓鱼界面获取网友银行卡、身份证、电话、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可直接盗刷网友银行卡中的存款。因此,网友对于短信中的不明链接点击需谨慎。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实习生 骆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