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避开互联网金融投资“雷区”

2016-03-15 11:25 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三招避开互联网金融投资“雷区”

 全国“出问题”的网贷平台比例高达36%,今年两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提法已从“促进发展”转变为“规范发展”……在P2P平台大浪淘沙、去芜存菁的关键时期,投资者应该如何敏锐识别问题平台,躲开投资“雷区”?昨天,由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开鑫贷共同主办的“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教育大型巡展”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仪式上,来自省高院、知名律所和大学的专家学者等通过案例分享、法理分析等方式,告诉投资者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P2P网贷行业发展活跃,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2月底,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1.6万亿元,但与此同时,全国累计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达到1425家,占全部平台数量的比例高达36%。有些非法集资、诈骗公司披上了P2P的外衣,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非法集资犯罪,使广大投资者蒙受损失。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关倩指出,该院去年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P2P平台容易出现十大风险隐患,包括违规担保、平台自融、设立资金池、融资成本高、诈骗平台、非实名认证、融资担保、活期理财产品、信息安全问题和法律风险等。“法院对金融案件的审理,采取的是‘倾斜性保护与适度保护并用’的原则,也就是金融机构要负更多的责任。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合法合规运行,不能触碰‘红线’。但这种保护是‘适度’的,投资者也应学会分辨风险。”她说。

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应当怎样做个“智慧”的投资人,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呢?

开鑫贷公司总经理周治翰认为,有“三招”投资人应该学会。首先要勤奋,对网贷平台的基本信息要进行核实。比如平台宣传的股东背景、实缴资本等,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信息是不是相符。从数据上看,实缴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网贷平台,发生问题的相对较少。此外,还要看看投资网站是否有ICP经营许可证或ICP备案,前者更具权威性。

其次,要有敏锐性,对一些异常现象要重点关注。例如,少数平台会出现突然间投资项目骤增的现象,但往往并不是开拓了新业务、新资产,而是运营当中参与了资金池,项目出现不良,同时平台面临大规模提现,需要大规模融资以填补。这种现象就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敏于发现。

做一个“智慧”的投资人,更需要密切关注监管政策。去年12月底,银监会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份监管意见被称为网贷平台的“基本法”,其中有一些“硬杠杠”,投资者可以对照,如果网贷平台的某些做法明显不符合规定,就有违法的嫌疑。

中豪集团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青苗告诫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想要做一个智慧投资人,要明白互联网金融投资的性质,不是存银行,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要去了解平台的股东及经营者是否有金融行业背景,是否明示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投资人的投资款项能否对应具体的项目,以辩识是否存在资金池,是否存在假标或欺诈等情形。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查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