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微”整形变“危”整形 医学美容业5种乱象须警惕(2)

2016-03-10 13:03 南方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当心“微”整形变“危”整形

链接

5种乱象须警惕

1.个别商家宣传自己为拥有若干家门店的连锁经营美容机构,且不按照规定在店内悬挂营业执照,诱使消费者产生误解。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难以证明被告的主体资格。

2.消费计价方式混乱,解约退费、折扣优惠、买赠优惠的随意性强。许多美容服务采用预付费的形式,预付费形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较单次消费有更优惠的折扣。但是预付费交易为分次交易,履行期限较长,且交易记录基本都为经营者拥有,经常会出现因经营者不提供消费记录和消费凭证的情况。

3.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经营者在提供的合同中,尤其针对优惠和退卡,会制定不利于消费者的限制性条款。法官提醒消费者,许多“霸王条款”属于无效合同,应大胆维权。

4.经营者滥用美容卡的融资功能。现今的美容服务多采用预付费的形式,这种经营方式拥有提前收回价款,缩短资金使用周期的特点。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张美容卡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且对办理卡的总数没有限制。一些不法经营者以此违规融资、非法集资,甚至进行非法传销,破坏市场金融秩序。

5.易引发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由于一些美容服务经营者并不具备相应的美容设备和技术,导致消费者因美容、减肥不成反受伤,引发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针对上述问题,法院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行政规定和指引,通过宣传方式加强消费提示,加强市场监管、设立准入机制、规范交易模式,指定美容服务业示范性合同。

相关

如何维权心水清

从化法院法官表示,消费者除了自己多从正规途径了解美容知识之外,首先要懂得如何选择医疗美容机构。如果真的决心要进行“微整形”,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资质。按照目前国家卫生部《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2002]103号),医疗美容机构从高到低包括医疗美容医院、门诊部、诊所、科室,其中每一级别需要达到的条件均有规定,且不论哪一级别均应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选医生。在上述机构中执业的医师须具备“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医学美容主诊医生资格证”,三个证件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从事医疗美容治疗的相关项目。

3.辨产品。查看微整形使用的产品有无经过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审批。

即使是正规大医院,也一样有整容失败的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又该如何维权呢?

1.维权渠道:可与涉案机构协商,到该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到该机构所在区的人民法院提起医疗损害诉讼要求赔偿。其中,直接与该机构进行协商需要作比较充分的准备。像案例中的沈小姐在没有充分预见后果的情况下便草率签订了协议,给后来要求赔偿造成一定困难。不过这并不代表沈小姐日后就无法要求赔偿,她可以以签该协议时存在重大误解、协议内容显失公平等要求撤销该协议内容。

2.广泛收集证据: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出现美容院“扯皮”推脱的现象,而医疗损害责任通常需要进行司法鉴定,所以在提起诉讼后往往审核时间比较长。因此,在手术前就应注意保存证据,如术前照相、保存就医资料、医疗美容机构作出的诊断意见等等,在纠纷发生后,受害方应当尽快去做伤害鉴定,避免在纠纷发生后由于举证不利而败诉。

■法官建议

整形机构避谈风险 监管部门应大力整治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名女模特在外地某医院隆鼻整形,结果命丧手术台。许多人觉得这是极个别情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整形美容机构一味强调‘疗效’,而闭口不谈风险,这种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广州中院一位经常审理医患纠纷的法官表示,医疗整形美容一般需要做外科手术或者是用药物治疗、打针等,其风险和其他手术是一样的。许多美容机构表面上服务周到殷勤,让消费者一时脑热、麻痹大意,忽略了尽量慎重。

“尤其需要警惕无资质的人非法行医。”法官介绍,近年来,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有诸多涉及“非法行医罪”的判例。例如,某24岁的漂亮姑娘因为听信朋友介绍,在美容店做隆鼻手术,没想到手术失败,不但惨遭毁容,右眼也因此完全失明。法院对涉案美容机构和个人分别予以刑事处罚和定罪判刑。

广州从化法院调研科法官介绍,近年来,微整形美容的案例越来越多,其中尤以注射玻尿酸、肉毒杆菌等美容产品最为常见。相比传统整容“要在脸上动刀子”的手术手段,宣称“不需开刀,没有伤口,短时间就可以变美变年轻”的“微整形”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更迎合一大批既想变美,又对“动刀子”心生畏惧的女性心理。然而,很多女性在商家“殷勤服务”的手段下,忽视了医学美容是属于医疗行为这一关键问题。

法官介绍,以沈小姐一案为例,其选择在日常进行面部护理的街边美容院进行玻尿酸注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微整形属于医疗行为的范畴,即使是微创、无创手术,依然存在医疗风险,注射美容与传统整容手术并无本质区别,均需要较高的医疗技术,手术过程要求无菌条件,所以微整形对手术的环境、消毒、设备,医疗人员的技术等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一些案例证明,目前存在许多非正规的微整形美容机构,其中大多数整形人员没有行医资质,甚至有一些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人员培训3天就可以出去打针。若是选择在这样的机构进行注射美容,安全隐患可想而知。非法微整形美容机构大多表现为街边、小区的小美容院、私人会所,甚至藏身于一些宾馆、理发店、洗脚店。

对此,法院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整治和监督的力度。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