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视力减 慎用人工晶体植入

2016-03-08 12:46 南方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白内障术后视力减 慎用人工晶体植入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绝大多数病例术后获得较好的视力,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视力不佳且不能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矫正视力≤0.3者,称为低视力。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查阅相关报告显示视力不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术前患者已伴有其他眼疾。60岁以上老年人的白内障术后出现低视力,除与手术操作损伤有关外(角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其余术前即已经存在的眼部,病变所致(占89.5%),其中角膜病变、视神经萎 缩及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本组病例中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

各种角膜病引起的角膜混浊是我国致盲的主要原因。根据近年我国各地流行病学调查,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白内障、角膜病、沙眼、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病。

视神经萎缩是视网膜神经系统、脉络膜、或视神经本身病变的后果。本组病例中,视神经萎缩者占20.0%,是仅次于角膜病变的第二位原因,其中患者眼底呈典型的青光眼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表现,但这些患者术前长期被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而忽略了青光眼的诊断,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另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所致的视神经萎缩,可能与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所致术后低占14.3%是第三位原因。这些患者眼轴往往特别长,仅需植入很小屈光度甚至负度数的人工晶体,其术后低视力并非由于屈光不正所致,而是黄斑区病变引起。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植入人工晶体值得考虑,仅行白内障摘除或许也能达到同样疗效。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糖尿病史较长且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者易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导致术后低视力,因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也是影响白内障术后低视力不容忽视的原因。

那么,如何在手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视网膜疾病呢?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的医生表示,白内障混浊OCT检查不清时,可通过视觉诱发电位检查VEP,这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有很高的评估价值。目前,大多数老年性白内障手术都能植入人工晶体,但是若术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提示视路及中心视网膜功能异常,尤其是高度近视、糖尿病及原有黄斑病变者,是否植入人工晶体要慎重考虑。王彪 刘菁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