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公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未来5年,政府将靠哪些措施让老百姓从“钱袋子”里真正体会到改革的获得感?让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这个话题引发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的热议。
焦点1:哪些人的收入能稳定增长?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经济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均要超过6.5%。记者梳理发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的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系列举措,将至少保障以下三类群体劳动收入稳步增长:
企业员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机关干部: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焦点2: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基尼系数为0.462,尽管已是连续第七年下降,但仍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表示,我国收入分配存在四大差距: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同地区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行业间的工资差距、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政策需要努力缩小的方向。
税收是调节二次分配的重要渠道。中山大学教授林江表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中超过60%为工薪阶层缴纳,个税沦为“工资税”的现状急需改变。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全面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是执行个税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焦点3:“灰色收入”怎么管?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的“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举措,需与惩治腐败、加强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完善政府自身建设,让掌握权力和存在垄断的部门与行业收入更加规范、透明。
还有专家指出,现阶段“提低、扩中、控高”三个收入分配途径,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手段。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等代表委员表示,在完善收入分配突出效率与公平之外,还必须在持续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物价、健全金融市场等方面协调发力,才能避免收入“被增”,让百姓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的获得感。
(记者:李劲峰、乌梦达、翟永冠、刘硕)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