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艰难转型之中的中国经济,免不了要承受一些“唱空”,穆迪于全国“两会”前夕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至“负面”,即是最新一例。而这个问题也被路透社记者抛给了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再一次对中国经济讨要个说法。
事实上,从去年四季度GDP“破7”预期开始,再到今年的冬季达沃斯以及稍早前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经济的形势和走势,就一直是国际舆论的热点,注定要被反复质疑、反复释疑。
3月6日,一如既往,徐主任给出一个充满底气和信心的回应: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中国也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那么,这底气和信心来自何处?
在政协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用“‘气质’很好”来形容中国经济。更早前,有一个词也被频繁地用来形容中国经济,那就是“韧性”。
“气质”很好,是因为在经济下行、数据不佳的另一面,调结构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改革并没有气馁。“韧性”很足,在于中国市场还有很多制度空间打开,一旦改革红利释放,将赋予中国经济增长后劲。“气质”香自苦寒来,“韧性”锋从磨砺出。过去三十多年来,历经数次危机,过剩产能和银行坏账等问题不止一次出现,但中国经济始终一路高歌向前,靠得就是这样的“气质”和“韧性”。
一危一机,谓之道也。中文里的“危机”一词,本身就拥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中国经济呈现出的困难局面,往往也导致人心思变,从而更容易获得机制的反馈和政策的变化。因此,制度性强制出清也好,开辟新市场也罢,都会使得中国经济更富韧性,既拼得了速度这样的“颜值”,也拿得出质量这样的“气质”。
今年大家言必称供给侧,从庙堂到江湖,共识深入人心。这说明我们的改革并没有陷入审美疲劳,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互动仍然充满活力。全面深改一开始,就是旨在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管住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坏的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市场一潭死水、政府抱残守缺;而最好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则是市场户枢流水、政府执锐破冰。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尽管放慢脚步,但改革的速度愈来愈快,力度愈来愈大,恰是后一种良性关系的反映。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花样百出的看轻唱空腔调,我们如今最好的回击办法,就是踏踏实实、迎难而上,把改革这件事做好。我们要深耕供给侧,减税降费简政放权,驱逐僵尸企业,打开市场空间,放松市场管制,承受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增大对经济波动降速的宽容度,最大限度地搭建改革脚手架。一句话,我们正在做的以及致力于将来做的改革,就是中国经济“鹤立鸡群”的底气和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