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月2日举行,新上任的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迎来“首秀”。在新闻发布会上,王国庆再次“喊话”称,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业内表示,可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继续建立社会对经济稳定的预期、助力经济回暖仍是中央的主基调。
中国经济“气质”很好
近年来,中央领导有关对于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的表态屡见不鲜。去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也向全球抛出一颗“定心丸”,即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并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的走势是稳中趋缓、稳中向好的。而本次,王国庆再次抛出同样的表态,除了重申不会“硬着陆”之外,还明确表示,中国经济肯定会保持中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放在全球的坐标上看,仍然是“鹤立鸡群”的,而且总体“气质”仍然很好。
具体来说,王国庆分析称,我国去年6.9%的GDP增速无论从速度上,还是从增量、质量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况且今年首月我国经济核心数据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透露出了暖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个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王国庆表示。
“实际上,王国庆的表态表明了中央传递稳定情绪,为实体经济、消费者建立乐观信心,助力经济回暖的主基调。”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而公开资料显示,王国庆所提今年1月我国经济数据也确实令人欣慰,CPI上升至1.8%,创5个月来新高;PPI虽然继续下滑,但同比、环比跌幅均收窄,工业需求出现回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2%、地方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75.2%等,都从侧面佐证了王国庆的表态。
打消民营经济“后顾之忧”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的发布会上,王国庆特别着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急流漩涡中保持中高速增长。”王国庆介绍,有的委员认为,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的信心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引导转型发展,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把发展的重心放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工业强基工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推动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陈及看来,王国庆的表态中,有关“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的内容格外亮眼,“民营企业家对于未来发展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自身的财产权会受到侵犯,坚定财产权,重申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这一权益,就是为了让他们在经营实体经济时不要有后顾之忧”。
陈及特别提出,王国庆的这一提法不仅为了巩固企业家们的信心,更是给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吹风”,表明中央立场。陈及直言,不可否认,地方政府和部分主管部门在发挥职能作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侵害民营企业家财产权的行为,比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强行实施一些手段等。
财政和货币政策“双松”的支撑
实际上,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不只是一句“喊话”,背后还有多方面的实际政策作为支撑。其中,国家财政和货币共同趋向宽松、双双发力,就是一项重要助力。
央行行长周小川上月底曾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但在回答人民币是否会持续贬值,并为出口创造环境的疑问时,周小川则给予了明确的否定答复,他表示,中国历来反对通过竞争性贬值来赢得出口竞争力。总体来看中国的出口能力很强大,去年实现几千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我们不会参与竞争性贬值来增强出口能力。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效用的同时,刚刚结束的G20财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布的公报还表示,仅靠货币政策并不能实现平衡增长,我们将灵活实施财政政策,以促进增长、创造就业和提振市场信心。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表态称,虽然货币政策仍会保持适度宽松的状态,但货币政策肯定代替不了财政政策。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许多经济体选择货币政策来稳定需求其实是迫不得已的行为,对这些国家而言,财政政策所能发挥的空间确实有限,最终只能通过货币政策救急。但中国的财政政策仍有巨大的发挥余地,特别是在赤字率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北京商报记者蒋梦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