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与百姓感受 为啥有时不一致?

2016-03-05 12:17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统计数据与百姓感受 为啥有时不一致?

来北京几天,无论有无阳光,总是灰蒙蒙一片,连续重度污染,很是想念去年的“两会蓝”。北京的雾霾到底是重了还是轻了?权威的数据表明好转了,而不少本地人却认为加重了。孰是孰非呢?

正在疑惑之际,中国日报的同行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就发问了。且看官方数据:2015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2014年增加了14天,重污染天数较上一年减少了1天。但是为什么大家感觉统计数据和市民的感受有反差?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为我们释疑解惑:去年前10个月,北京达标天数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1天,可是后两个月同比减少了17天。特别在年底北京两次启动红色预警,在人们的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后两个月糟糕的空气改变了人们的印象分。

除了空气质量指数(AQ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也常遭到责疑。逢年过节明明菜价涨幅不小,但数据却与感受不一致。这是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由8大类商品与服务项目价格按不同权重得出的一个综合指数,8大类价格中有涨有跌,且涨跌幅度不一,加上CPI是个滞后性的数据,因此,当大家关注某一类商品,尤其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价格上涨,而并不太关注的电子商品、家用电器、汽车等价格下降时,就会产生CPI被低估的“错觉”。

生活中,人们凭经验对耳闻目睹鼻嗅感知的信息深信不疑。以空气质量为例,看到蓝天白云就以为空气质量好,其实不然,空气质量好不一定是蓝天,有时阴雨天反而空气更佳。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六大类,一些东西根本看不见摸不着,必须由专业人员用精密仪器才能感知,测得数值。所以,统计数据有别于感官的直接感受,往往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

但是,统计数据毕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对于这样的“不一致”,要进一步提高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譬如现在关注度较高的房价涨跌,有官方统计、民间统计、开发商的统计,有全域统计、局部统计、楼盘统计等,容易给民众一个模糊而混乱的印象。一些事关全局的统计数据更要严格把关、审慎发布,避免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数据掺假现象。要严格按照统计法,依法管好各种统计数据。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读懂数据,用好数据,让冰冷的数据生动起来,发挥好数据说话、为经济社会把脉的独特作用。

每年的两会,都会发布一系列权威数据,客观介绍上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新一年的发展目标。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一些数据有疑问亦不足为怪,相关方面应该解释清楚,更何况有些数据本来就是用来讨论的。采访两会,就多次听到代表、委员称看不懂一些部门提供的数据,这必然会影响到审议或是讨论的质量,不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

“越是敏感的问题,越要想办法说清楚。只要不影响国家安全和大局,一些问题为什么不能说?”政协新闻发言人的一番话体现了两会的开放度、透明度,也体现了满满的自信心。他敢于直面北京空气质量数据与感受不一样的敏感问题,会前专门请教了专业人士,因而他的解释很有说服力,成为当日新闻发布会的一大亮点。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