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几乎每个用智能手机的人都会刷到“引力波”这个词。从猴年的大年初五开始,引力波的涟漪,一波波地荡开去,当然,这里的涟漪不是指科学,而是指大众传播里的话题效应。
从最开始对引力波的解读,到大众对民间科学家的关注,又到对围绕这一名词的是非争辩,然后是对中国的科学传统与科学现实以及中国人的科学精神的讨论……
引力波的热闹之中,引发的是对科学之于中国的多维呈现。
前两天,在大众对网民戏称的“诺贝尔哥”郭英森讨论正热烈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一篇文章被转载无数,文章名为《从“引力波”剧情大反转谈中国社会的“科学现实”》,张双南先生说——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这次的引力波刷屏事件,在中国公众中普及科学精神,因此我也积极参与了有关的科普活动。
只是,当他看到“五年前他首提引力波”、“他们欠他一个道歉”等闹剧刷屏,且支持者甚众时,又说:“看来我的梦想只是个梦,醒来仍然得面对现实!”
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读出,为什么这个拥有四大发明的国家却没有尽快走上现代化科学之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科学大师?
循着他的文章,再读他之前的《从普京发问谈起,到底什么是科学》,这里有“科学的目的、精神、方法”——而这些常识,多数人都回答不出。
我们的阅读,也常常是缺乏追问的。如果不是张双南在文章中提及,我们对这样“不追问”几乎是无感的。
比如,读“两小儿辩日”——
故事里面谈到的现象,本来是严肃的地球大气科学、光学、测量学等科学问题,但是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一直没有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反而作为孔子的笑料。
这是一个以诡辩代替刨根问底、以赢得辩论代替追求真理的典型案例。
比如,读“杞人忧天”——
气、日、月、星宿和地为什么不塌,都是严肃的大气科学、天文学、力学和地球科学等科学问题,但是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仅仅作为嘲笑“不切实际”的人的笑料广为流传,没有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这是一个以自圆其说代替刨根问底、以实用主义代替追求真理的典型案例。
从网络的热闹,走到现实的书店,多数人说不出离自己最近的那家书店的科学类书籍在哪里。
昨天,正是周末,在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四楼的一角的科普类书籍区,仅有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在翻看,而一侧养生类书籍,则聚集不少老年读者。
在这一隅的科学书籍中,《环球科学》集合十大出版社新近评选出“2015最美科学阅读”TOP10书单基本都可以看到——
如查尔斯·L·阿德勒的《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科幻与奇幻中的物理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它从物理学原理出发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计算,检验了从《2001:太空漫游》里的“发现号”,到《哈利·波特》里的猫头鹰等各个想法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又如兰道尔·门罗的《what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虽然它是一本集科学、搞笑与揶揄于一身的大众读物,但是作者的答案来自严谨的科学推论。
另外,还有承现峻的《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清华大学出版社)与丹·费金的《汤姆斯河》等。当然了,这一书单里还有好莱坞电影的原著《火星救援》与《星际穿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上对于某个话题的集中关注,因其公开化和各类人群的参与,反而终得使真相呈现于多数人的面前,引力波引发的一系列话题是其中一个例子。
回头看,由引力波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涟漪,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是否混淆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概念?我们是否有真正的科学精神?而民间科学家,他们该被如何定义,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