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上班第一天就迎来情人节,这对于刚刚从春节的“逼婚遭遇战”逃离出来的许多年轻人而言,多少有些“情何以堪”。在父母的压力下选择进入围城,还是继续快乐的单身?这让不少“剩男剩女”感到纠结。对此,专家呼吁,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对待婚恋问题,应该更多一些沟通和包容。
每逢佳节被逼婚
“找个差不多的就行了”“有对象就结婚吧”“转眼就30了,到时候嫁都嫁不出去了”“趁我们年轻还能帮着带孩子”……在“每逢佳节被逼婚”的背景下,今年刚过完春节就赶上情人节,各类“逼婚”话题成为热议焦点,网民直呼“这是逼死人的节奏啊!”
一位网友表示,春节回家探亲访友,不光是欢喜,偶尔也会“遭罪”。嘘寒问暖、谈笑风生过后,那个“最要命的”问题随时会不经意地出现:你的对象呢?
日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逾七成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单身族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生活圈子小是被调查者无法成婚的主要原因。
两代人“情何以堪”
一边是父母辈的“紧紧相逼”,一边是年轻人的“奋起反抗”。日前,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反逼婚联盟”在北京地铁东直门站众筹发布了一则广告,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关注,也向家人表达心声。
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表示,什么时候结婚?结还是不结?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两代人在婚姻问题上往往站在观点的对立面,甚至变得互相“看不懂了”。
——父母心声:帮孩子尽快做出选择。不少父母觉得,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生活和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对未来生活也缺乏方向;回家乡成家又不情愿,一直处于“飘着”的状态。作为长辈,父母正是看到了儿女这种“窘境”,才急于逼婚,目的或许也是帮孩子做出一个选择。
——儿女倾诉:不急于结婚主要是认为“感觉”没找到。按父母辈的传统观念,婚姻变成了某个阶段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没能按时完成,会给长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让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相形见绌”。但这种心理需要,子女并不一定能理解、接受。
多些沟通和理解
“我养女儿是因为爱她,不是让她结婚给我生孩子!”——近日,一位网友晒出其母亲的微信聊天内容“亲妈的婚姻观”,让不少网民纷纷点赞,称这位母亲大人的聊天记录“简直是一本好教材,值得更多父母来学习。”
与有些父母所秉持的“不结婚让别人笑话”“不生个孩子老了就得等死”之类的观点不同,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在改变,顺应时代变化而更新婚恋观念。不妨来看看他们的想法:“有什么担心的,我闺女50岁都嫁得出去!”“只要孩子过得开心,早结婚晚结婚没啥区别”“养儿防老的时代过去了,自己多赚钱就有养老的资本”“老人的经验如果强压,那不是经验,是倚老卖老”……
专家表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两代人的婚恋观念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一些沟通和理解,以减少误解和压力。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建议,两代人婚恋观念的差异不应该放到二元对立的冲突上来理解,背后不是两代人的冲撞,而是两种社会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应建立更好的沟通模式,如果年轻人能从更正面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和长辈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个问题就会缓解。新华社记者赵仁伟付光宇林苗苗(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