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情人节,充斥着罗曼蒂克的日子。然而,现实世界里,却不全是你侬我侬。这几天最火的两则新闻,分别是“上海女子去男友江西老家,吃顿团圆饭就分手”(详见本报2月12日A17版)和“青年被催婚超八成,反逼婚攻略网上随处可见”(详见本报今日A6—A7版)。
读起来五味杂陈,但细想之下,二者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城市青年自身“难婚”,为何与出身农村的同龄人的恋爱也谈不下去?
婚恋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很多人认为,女孩“落跑”是物质和观念的冲突,甚至是城市和农耕间的文明冲突。似乎那位被抛弃的江西男孩也是这么认为的,网上流传的他的回应帖中写着,“既然江西这么穷,不是表明她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吗?我为什么不留下来创业呢?”
这样的声音,在网络上并不是少数派,“上海有什么了不起的,北京广州又有什么好的,又大又乱空气又差,我还就不愿意去大城市闯荡呢……”类似的评论后面,则经常能看到一群北上广“土著”网友的反唇相讥,“有种你就别来……”
人类生而自由,在哪里生活工作完全自主决定,但如果这个新闻被引向地域攻击,就丧失了它原本该有的意义。
先看《人民日报》昨天的评论:这不仅仅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不仅是阶层固化的问题,而是农村大学生在向上流动之后,如何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的问题。否则,少数向上流动的农村大学生,只会在不断拉大的阶层差距中,继续经受身份撕裂带来的苦痛,在“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的迷茫中继续着乡关何处的身份迷失。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消除这种阶层差距呢?一个很重要的答案是:千万不要拒绝城镇化。美国学者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写道:如果你出生在乡村,可能虽然具有绘画天赋,但却没办法拜访达芬奇,也没办法去美术馆参观,所以你很可能不会知道自己有天赋,终其一生只能当个小铁匠。只有城镇和大量聚集的人群与资源,才能给我们提供大量机会和更多可能。
城镇化在当下中国,几乎是辆不可逆的列车。随着更多乡土上的栖居者进入城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辆轰隆隆的庞然大物,能够在未来弥合城乡上观念的裂痕。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与社会保障机制,也能均衡提升社会各阶层的福祉。
“吃饭分手”这柄伤人的刀锋会不会卷刃,过些年我们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