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动荡:春节期间我们错过了什么

2016-02-14 11:09 财新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海外市场动荡:春节期间我们错过了什么

春节期间,海外市场信息量极大,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大有金融危机重演之势。这种震荡的成因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发展?对国内经济、政策和大类资产的潜在影响为何?在国内外金融市场双向影响加深和金融资产配置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上述问题不可不察。

这一轮海外市场动荡集中表现为,风险资产如股票、商品遭到抛售,美元亦遭到抛售,避险资产如各国国债、日元等受到青睐。其中日本和欧洲股市跌幅最大,日经225指数跌破15000点,法国、德国股市遭遇重创,而同期各国国债大涨,收益率纷纷降至阶段新低,如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跌至1.53%,几乎逼平历史最低记录,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更是一度触及负值,美元指数跌幅亦达3.8%,日元避险货币属性再次爆发,两周涨幅达7%。

这一轮全球市场动荡,主要沿着三条主轴展开:

1)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忧虑。从去年底开始,包括欧洲、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都发出了经济持续减速的信号,各国已有的宽松政策未能持续提振经济,加剧了市场的忧虑。如果说此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主要体现在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这次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则体现在包括股票在内的更广泛金融资产价格调整上,如股市趋势性的向实体经济回归;同时,避险情绪上升,直接推动各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下滑。

2)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大幅消退。面对经济下行,主要央行纷纷加码宽松政策,甚至执行负利率,春节前日本央行意外宣布降息至-0.1%的负利率后,春节期间瑞典央行扩大负利率水平,将利率自从-0.35%下调至-0.5%,瑞士央行也表示可能进一步下调负利率,至此,已经有欧洲、日本、瑞典、瑞士和挪威五大央行执行了负利率。

在经济放缓和主要央行进入负利率后,美国不能独善其身的观点已经开始占据上风,联储继续加息的空间已被大幅压缩,耶伦的口风从鹰派后退至中性,更多谈及了未来经济的风险,甚至在国会证词中谈及了负利率。加息预期的消退迫使美元多头平仓,这是春节期间美元大跌的主因。

3)对欧洲银行业偿付能力的担忧。由于盈利普遍恶化,市场对包括德银、瑞信、法兴在内的欧洲银行业巨头的盈利前景和融资能力感到忧虑,有关德银将引发欧洲“雷曼时刻”的预期一直发酵,导致欧洲银行股大跌,刺激欧股大跌及避险情绪上升。

此外,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和葡萄牙债务风险,与上述因素叠加,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

节后国内市场将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海外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短期可能表现为利空股市,利好债券,汇率贬值压力有所缓解,而对中长期的影响,则应当关注海外市场是否会发生系统性风险,以及央行如何在放松货币政策与供给侧改革之间拿捏。

短期而言,1)A股“漏屋偏逢连夜雨”存在补跌空间:虽然A股的开放程度有限,但A股历来易受到海外股市暴跌的影响,即海外市场熊市时A股大概率是熊市。节前A股刚刚经历过一轮下跌,本就疲弱的人气叠加海外股市暴跌的冲击,可能会令A股在节后出现恐慌性补跌,如果海外股市不能迅速企稳,那么A股下行空间将会超出想象。

2)债券市场或重现“买买买”:春节期间避险需求刺激主要国家国债大涨,几大央行纷纷加码负利率,从基准利率、增长前景、通胀预期来看,海外国债收益率预计将维持极低水平,甚至进入负收益率区间,这将从氛围铺垫和心理上打开国内债券的下行预期空间。同时,从全球央行的政策协同来讲,中国央行坚守不宽松必要性已经下降,美联储加息节奏的放缓,将会明显缓解中国央行进一步宽松的压力,预计节后债券市场将会出现一波买气,重现节前“买买买”的节奏。

当然债市也存在一些风险点,比如节前大量投放的流动性将在节后到期,如果流动性回流银行体系不够迅速,而央行又没有进行补偿的话,不排除会出现流动性趋紧;同时,如果央行重申节前的“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也可能令债市人气降温。

3)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短期得到缓解:由于美元大幅下跌,人民币CFETS指数料将偏软,人民币兑美元存在反弹要求,贬值压力短期或已得到释放,这从春节期间CNH大幅走强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CNH走强节前已经启动,但同期CNY仍维持弱势整理,节后CNH是否能带动CNY走高存在不确定性。

中长期而言,海外市场对国内的影响将取决于是否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一是美国股市是否会展开深度调整?二是欧洲银行业“雷曼时刻”发生的几率有多大?

美国股市自2009年见底后持续上涨,迄今未经历过深度调整,近期欧洲和日本股市的调整较美国更为充分,这意味着美国股市未来调整的压力较欧日股市更大,美国经济出现恶化信号,或者联储坚持强硬立场,都有可能触发美股更大幅度的下跌,一旦美股展开深度调整,全球股市将迎来新一轮熊市周期,这对本已疲弱的国内A股、港股的压力可想而知,不排除会促使上证A股跌向2200点。

欧洲“雷曼时刻”目前若隐若现,焦点主要集中在DB,其CDS的表现与雷曼破产前的走势颇为相似,由于DB拥有大规模衍生交易头寸,外界很难明确其风险,一旦DB表现出融资困难,不排除触发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缩甚至流动性枯竭的局面,虽然德国政府一定会救助DB,但届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很可能是一场新的金融海啸,其对国内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然而上述所有问题的终极问题在于,如果中国外部环境的稳定性持续下降,甚至出现恶化苗头,那么中国央行要如何协调放松货币政策与配合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节前央行的态度已经较为明确,即为了配合供给侧改革,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力度和节奏都会大幅低于预期,央行会实施更为审慎的宏观管理。但如果海外市场的变化加剧国内需求端的困境,并影响到对未来的预期,则一味坚持供给侧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大的伤害。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作者:刘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