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老人从不补钙但骨质特好 每天吃鸡蛋、牛奶

2016-02-09 20:43 燕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王香妮:96岁时腿骨折奇迹恢复

  

老人和家人合影。 图 李志华

13岁时,她从邯郸来到省会,从此扎根西三庄村。带着5个子女的她,却在中年遭遇丧夫,之后独自支撑起这个家。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有饭吃,勤劳的她白天下地干活,夜间不眠纺线。对儿女孙辈言传身教,让后辈有出息,晚年终于享受到幸福生活,只是百岁的她依然愿为家里大小事操劳。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家庭的百岁老人叫王香妮,今年已101岁高龄。

现场

96岁骨折奇迹恢复 爱劳动、好喝一口

见到王香妮老人,是在老人的二孙子付江岩家。满头白发的老人身边,一男一女两个混血重孙辈儿围着老人聊得正欢,虽然听不清孩子的话语,但只是看着那可爱的脸庞,老人便满脸笑意,乐得合不拢嘴,这是血缘的力量。

王香妮,1915年七月初七生人,今年已有101岁高龄。老太太见到记者,略显吃力地站起身,礼貌地同我们打着招呼,谁能想象,五年前老人曾因摔倒而腿部骨折,卧床半年,可就在家人永不放弃的努力求医后,老人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并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了起来,如今又能独自走路。每每说起此事,家人自豪之余,也佩服全家的主心骨有副好身体。“老人从不吃钙片,但每年体检,医院都吃惊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可比六七十岁的人,其骨质情况更是让医生吃惊。”小女儿付秀英说。

老人这一生,共育有五个子女,最大的今年82岁,最小的也已61岁。除了大儿子付云山离去,其他几个子女都健在。但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西三庄村,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因此和保姆住在一起。平时孩子们经常去看望,有时也会劝说老人偶尔去子女家小住。

见记者和子女孙辈聊天,耳背的老人一直默默坐在一旁,记者注意到老人这么大岁数,竟然手腕上还戴着块表。大儿媳葛玉珍笑着说:“老人时间观念特别强,总喜欢看表,有时还会根据时间叮嘱我们事情。总劝她这么大岁数别管那么多,好好享清福,但老人仍是一家之主做派,啥事都愿意问问。”

说起老人的健康秘诀,家人总结说,饮食规律、定量。首先每天早上鸡蛋、牛奶,上午除了晒太阳还要吃些水果,中午少许牛羊肉,爱吃海鲜,前些年中午都会喝一点白酒,晚上一般喝些粥。每天,老人都要看看电视,但时常看着就会打盹睡上一小觉。“这就是老人的生活方式,真要再说,就是爱劳动。”葛玉珍说,老人爱劳动,择菜、洗衣服、帮着做饭,直到90岁时,早上起床后还要打扫收拾屋子,5年前摔伤后,家人才坚决不让老人再干活儿了,现在老人的运动方式就是走路,因为年纪大了,不敢让老人走太久。

故事

中年丧夫 日夜操劳让孩子们吃饱上学

1928年,年仅13岁的王香妮从邯郸大名县来到石家庄,成为西三庄村村民付生阳的童养媳。面对比自己大12岁的丈夫,王香妮坦然接受,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从懵懂无知的少女,到任劳任怨的农妇,随后近三十年的夫妻生活中,大字不识的王香妮成了5个孩子的母亲,她那曾经稚嫩的脸庞,也被生活打磨地饱经风霜。

1957年,付生阳因病去世。此时,他们最小的女儿付秀英才刚刚两岁,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住。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王香妮的肩上。那个时候,王香妮的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和三儿子都在上学,家里的劳动力,只有王香妮和还未成年的四儿子。好在付生阳去世时还没有与他的哥哥及弟弟分家,家里还有人做主,但正因此,王香妮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外,还得同时照顾付生阳兄弟们的好几个孩子,这样的状况,让王香妮压力陡然增大。

王香妮是个坚强的女人,她发誓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因此无论生活条件多么差,她都不让孩子们受苦。在村民眼中,不管面对什么事,王香妮总是笑着说“没事,我能行”,在地里忙活一天后,王香妮笑着用袖口擦擦额头上的汗,“没事,不累!”好几次遇到下大雨,王香妮依然坚持要去地里干活。

今年已经76岁的付秀云,是王香妮的二女儿。在她小时候的记忆里,她和弟弟妹妹们每顿饭不管吃什么,肯定不会像其他人家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在穿衣上,虽然孩子们穿的都是旧衣服,但王香妮绝对不会让孩子们穿着有破洞和露出棉花的衣服出门。因此王香妮在村里经常被人称赞是位好妈妈,是她让孩子们个个穿着得体,人人饿不着。

白天种地夜里纺线

90岁还天天做家务

1961年,王香妮和亡夫的哥哥弟弟分了家,全家人只能挤在三间房中生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香妮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了。为了自己的孩子,王香妮没有再改嫁,在她心中,孩子是最重要的。早在付生阳在世时,她就坚定地让女儿和儿子去上学,不让孩子们有一辈子务农的思想。1969年,年满十八岁的四儿子付云海要去参军时,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王香妮最终还是把孩子送上了远去的火车。付秀英说,母亲送儿参军时抹了一路眼泪,这在之前尤其是父亲在世时,她从未见母亲如此伤心过。现在回想起来,王香妮为孩子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十分明智的。

说到母亲的辛苦,让付秀云和付秀英姐妹俩印象最深的,就是王香妮爱纺棉线这件事了。付秀云回忆,王香妮白天要和其他村民一样去干农活挣工分,晚上回到家中除了给孩子们洗衣做饭外,大部分空闲时间都放在了纺线上。“当时为了省灯油,妈妈经常坐在院子里,借着微弱的月光纺线。”

付秀英说,由于家里穷,冬天的时候,屋里连火都生不起,她和哥哥付云海只能挤在靠近做饭的灶台附近睡觉,享受灶台带来的余温。而王香妮,则是不管天多冷,都会坐在纺车前卖力地纺着线,实在太累了才眯一会儿。每天深夜醒来,付秀英都会发现母亲仍在纺线的身影。

“纺出来的线一斤能卖两块钱,妈妈把挣的钱全都花在了我们身上。”付秀英说。王香妮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即使是到了90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在为孩子们操劳着。每天孩子们上班走了,王香妮就在家干干家务,买买菜,做做饭,洗洗衣服,一刻都闲不住,一天下来,她比孩子们还忙。王香妮说这叫“劳动最光荣”,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她是心疼孩子们。

过年全村人来拜年

言传身教影响子孙

101岁的王香妮老人,是西三庄村最年长的长辈。去年过百岁生日,家人给老人庆祝了一下,除了自己家亲人,还有许多朋友前来祝贺,老人很是开心。春节即将来临,老人很是激动,每年除了生日,也就是过年,全家人才会聚到一起,陪老人过年。而且每年大年初一,村里人都会来给老人拜年,从一早开始,一直到中午,一拨拨人潮不断。

昨天,说起儿时奶奶照顾自己的情况,作为孙子的付江岩回忆道:“奶奶和我最亲近,因为我从小是由奶奶带的,直到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付江岩说,在他心里,奶奶是一个慈祥宽容但非常有志气的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

在付江岩心中,奶奶特别自立,有着优秀的品德。“奶奶用行动告诉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能拿。夏天麦收后,为了多得到点粮食,奶奶带着我捡麦穗,为了冬天取暖做饭,奶奶带着我捡木柴。我偷懒,从别人码好的柴火堆或者麦穗堆里抽一些,奶奶发现后坚决不要,并要求我送回去。小时候我在路上捡到一个布书包,里面装有饼干和糖果,奶奶颠着小脚,跑了好几条街才找到书包的主人,对于那个年代的我们而言,饼干和糖果简直是人间美味,可奶奶却告诉我们,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真本事,未经同意就算捡来的东西也要想方设法还回去。”付江岩说,奶奶的勤劳让我永生难忘。

成年后,付江岩游历奔波世界各地,有喜悦有泪水,有成功有“跌倒”,他说:“可无论走多远,奶奶慈祥的眼神总是在眼前浮现,奶奶的那句‘堂堂正正做人’,正如夜空中的那一颗颗星辰,给我爱和力量,照耀我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南开宇 李兵 麻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