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采购太方便冲淡年味 自制年货才有“味道”

2016-02-06 18:50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自制年货有“味道”

有人说,年货是符号,烙下了属于不同时代的印记。如今,市场上的年货品种丰富,采购起来也很方便。但有的人就是嫌年货采购得太方便,而使得年味越来越淡,因此不管有多忙,他们都要抽时间来自制年货。

举家参与

邱雯是位80后,老家在湖南邵阳,每年的腊月,故乡的农家停止了农活,便专心专意地准备年货,“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打糍粑、做炒米糕。”

在她的记忆里,打糍粑是一种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情,需要举家参与。“头天晚上,母亲就会量好自家耕种的糯米放在井水里泡上一整晚,第二天一早燃起大柴火起灶,在大铁锅里放上底水,再架上大蒸桶,把泡了一晚的糯米放上去蒸熟,瞬间满屋子都浓香四溢。”一想起小时候的事情,远在广州工作的邱雯心里就暖暖的。于是,她决定在广州尝试着自己做些糍粑和米糕,带回家去给父母尝尝。“以前糍粑在故乡过年用量挺大,自己人吃,还作为礼品送人。这次,她不做多,就做回家给家人吃的,多了也不好拿,关键在心意。”

打糍粑是个非常考验体力的活,先舀上一大盆热乎乎的糯米饭,倒进洗干净的大石窠里,需要两个人一人拿一个大木槌,你一槌、我一槌,“嘿咻嘿咻”地才能捶起来。直到饭粒捶成烂泥状,再拿到桌上,把它分成一坨坨的,然后把小坨坨揉成扁圆状,冷却后,圆轱辘似的糍粑就做成了。

“自己一个人是做不来的,我会叫上老公一起帮忙。两个人往往做一回,就大汗淋漓。有时候为了图方便,我便把捏好的糍粑团放在一张桌上留下一定的空隙摆好方阵,再用另一张桌子背对背来压制糍粑。还叫我儿子站到桌子上面去踩,他会觉得十分新奇好玩。”让邱雯庆幸的是,这种“仪式”让她在异乡也找到了“家”的感觉,“和父母一起办年货的记忆还在脑海里,和老公孩子一起办年货的画面就在眼前,或许这就是一种家族的延续吧。”

个性定制

现在的年轻人平时大多喜欢做西点。临过年,白洁和朋友们商量做些中式传统年货应景,“可是我问了周围的人,大家几乎从没做过,全凭儿时在家看长辈们制作的那点印象,显然是不够的。网络、书籍、电视,包括一些烹饪班、烹饪课堂,教的都是西式点心多,中式的传统小吃很少有人专门授课。”白洁说。

白洁超爱吃妈妈做的酥角,以前虽然有帮忙,但都是一些“外围”功夫,真正的制作“秘方”自己却从未掌握。“老妈也没有配方表,都是按照感觉做的,例如一碗猪油、一碗水搓两碗面粉……我现在整天就跟在她后边,把这个制作过程和分量记录下来,量化成食谱。不然等妈妈年龄再大一点,不能做了,我们80后一代以及我们的后代就都不会做了,失传了就很可惜。这些味道,在高级的酒楼是买不回来的。”在考虑今年给亲友送什么年货时,白洁想了个“中西合璧”的法子,“商场的东西贵不说,最重要的是一点特色也没有。现在各家各户都富裕了,买得到的东西都不算稀奇,所以我决定自己做。”

她在市场上“淘”到很多造型漂亮的铁盒子,打算将自己做的曲奇和妈妈做的酥角做成“同心礼盒”分发给亲戚朋友,“我针对他们个人的喜好,在曲奇里添加葡萄干、果仁、巧克力等,用油纸包起来,整齐地码放到饼干盒里,周围摆上妈妈做的酥角,每一份都是独一无二的,拿出去也很有面子,寓意也好。”

创意制胜

无论中式小吃还是西式点心,作为年货都很合时宜,但有的人却利用现有的原料,甚至是“边角料”,自创出新意年货来。几天前,祝虹家里来了几位亲戚,送来了两箱金橘,有些偏酸,家里人都不太爱吃,“这么多金橘一下子吃不完,放坏了就太可惜了,想起过去孩子喉咙不舒服,自己曾做过糖金橘,用糖浆包裹味道偏酸的金橘,老少都喜欢吃。”这一回,祝虹打算把糖金橘做成金橘饼,这样可以存放更长的时间,送人也方便。她把金橘剖开,将果核取出,然后放入沸水里煮,沥干后加入糖水浸没金橘。待糖分都渗入果肉之后,再将剩下的糖汁和金橘一起熬煮,趁糖汁还没干的时候把金橘捞出、压扁晾干,金橘糖饼便做成了。

高耀出生于1992年,是个地道的北方小伙儿,6岁就开始学习美术,曾经想在动漫领域打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我父亲在老家是一名标准的‘街头艺人’,一到春节就做我们家祖传的糖画和面粉公仔赶各种民俗节会。”两年前他开始和父亲学习这门手艺,由于美术功底较强,加上父亲的悉心指导,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将这门手艺学到了手,但他觉得传统的图案大多是用《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戏剧人物,体型较大,构图也复杂,这样的糖画人物要价也贵,很难卖出去,只能摆在摊子上招徕生意,“现在年轻人大都不看戏了,也不懂戏,咋能喜欢呢?相反,我更喜欢用一些卡通和动漫图案,再加上一些时尚的包装,不仅能吃,还能保存一段时间,拿到网上卖生意相当好呢。”(摘自《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周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