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两市高开高走,有色板块强势领涨,沪指早盘一度涨近2%,高见2793.30点。午后开盘,两市持续高位震荡,盘面波澜不惊。盘面上,午后虚拟现实、传媒、券商等板块均有表现,板块轮动明显加快,但持续性欠佳;盘中钢铁、充电桩、电子等板块临近尾盘快速拉升,两市一度冲高,临近收盘两市降温。
截至发稿,沪指报2781.02点,涨1.52%,连续三天收阳,标准的春节红包行情;深成指报9793.07点,涨1.6%;创业板指报2126.64点,涨1.73%。
板块方面,两市各板块全线飘红,有色板块表现强势,锌业股份、宏达股份、金贵银业等多股涨停;维生素概念表现活跃,亿帆鑫富、金达威涨停;此外,文教休闲板块、次新股、多元金融等板块亦表现出色。
分析人士认为,从行情上来看,目前资金短炒情绪较为明显,介入行情的程度较浅。在利好护盘的情况下,市场可能延续震荡走势,逐步铸就中期底部。
近期资金流向凸显出了资金的短炒风格。据wind数据,在1月28日资金净流出50.88亿元之后,1月29日就获得了57.73亿元的资金净流入;而2月1日至2月3日,两市资金净流入额分别为-61.42亿元、46.81亿元和-31.52亿元。不难发现,资金净流入格局和资金净流出格局交替出现,市场赚钱效应也忽大忽小,可见资金短线操作为主;而总体来看资金净流出额度高于净流入额度,又显示出节前资金驻留意愿较低,持币意愿较弱,短线行情暂难出现快速弹升走势。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短炒意味着杀跌意愿减弱,筑底概率增加,观望情绪加重,场内外资金均在等待更明确的信号和更合适的入场时机。海通证券认为,当前市场构筑中期底部的概率正在加大,不断积蓄能量。短线超跌股与地产新政受益股活跃,中期市场将更加注重基本面。
展望后市,民族证券分析师黄博认为,春节休市这一周内,海外市场波动将影响节后A股开盘后走势,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看到很多了。虽然急跌后期市场本身会有一个技术性反弹,但是由于长假因素,如果要参与反弹,仓位还是要控制,等节后看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股市的走势再做判断。
中泰证券表示,1月致使市场下跌一系列关键风险变量有望在2月得到边际改善。同时,中泰证券认为,2016年最大的看点在于供给侧改革,春节后至3月全国两会期间或将看到供给侧改革破局。
有色引领题材股活跃 节前市场迎普涨红包行情
受到外围股价、油价大涨的带动下今日三大股指纷纷跳空高开。在临近新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市场再度迎来普涨格局,沪指早盘总体上呈现窄幅震荡上扬的格局,虽然午后高位震荡后小幅回落,但市场总体上赚钱效应明显,截止收盘沪指、创业板涨幅近1.5%。
热点板块:
有色金属板块今日受到多重利好表现极为强势,锌业股份(000751)、宏达股份(600331)、罗平锌电(002114)、华泽钴镍(000693)等近二十余只股票早盘封死涨停;次新股再度成为领涨先锋,万林股份(603117)、博敏电子(603936)、三夫户外(002780)等十余只次新股强势封上涨停;苹果新专利推动手势识别,集成电路板块强势大涨,士兰微(600460)、苏州固锝(002079)强势涨停;另外次新股表现也十分优异,整个板块涨幅大涨超4.5%。
消息面上:
1、4日讯,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CF40报告中称,总体看中国短期内经济仍将延续下行走势,季度增速波动较大,全年可能在6.5%左右;中长期内,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经历一个L形增长阶段。货币政策空间较小,因降息降准会促使资金流向高风险资产,且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有可能加大资本流出的压力等。
2、央行再进行1500亿元逆回购。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进行8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7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均与上次持平。另外,公开市场今日有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
3、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419;上日中间价报6.5521,收报6.5793。今日中间价上调102个点,上调幅度为0.16%,为12月4日来最大百分比涨幅;较上日收盘价高374点。
4、两市融资余额重拾跌势。截至2月3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5264.2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24.18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3663.39亿元,减少29.2亿元;两市合计8927.67亿元,减少53.38亿元。2月2日两市融资余额微升,结束此前22连降。
总体策略:
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里,市场很难出现大逆转似的行情,但是由于1月份沪指跌幅过大,市场明显出现了惜售的局面。从短期30分钟K线图上看,沪指早盘放量强势突破2750点小型震荡箱体区间,使得今日市场确立了普涨的格局。不过,由于资金的匮乏,市场仍不能确立反弹究竟能走多远。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红包拿到手后需注意落袋为安,降低仓位以规避春节期间外盘的不确定性。(同花顺)
多头援军祭出杀手锏 后市最佳掘金点显现
周四早盘多头再现雄风,强势上攻。值得注意的是,多头主力军团一杀手锏重现江湖,投入大量真金白银护航股指,为市场输送强劲弹药,这或是反弹春风将至的重要征兆,值得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6月份至9月份三个月上市公司大股东回购金额400亿元,平均每月约130亿元,但今年以来已有20家上市公司动用180亿回购自家股票,维护公司股价,提振市场信心。而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次A股底部均伴随着产业资本依托上市公司大举回购,如2008年底、2011年下半年和2015年6月份以来都是如此。
并且,我们在昨日午评也指出了此前成功在1664、1849等重要的底部成功抄底的QFII也再次充当抢筹“急先锋,显示出了多头援军仍源源不断。
我们认为,临近春节,多空之间均已无心恋战,暂时达成了平衡,大涨大跌都不现实。不过,现在汇金和社保基金持股稳定、央行大幅度释放流动性、上市公司积极自救,利好偏多,有利于激发多头的做多热情,加之全国两会临近开幕,为股市提供炒作催化剂。总的来说,格局还是偏暖的,投资者不宜太过于担心。
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确实不能再沉浸于前期的悲观气氛中,跟随多头主力军团顺势而为才是硬道理。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向市场传递了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对公司股价形成一定支撑,其中逆回购的七匹狼就强势涨停。因此投资者在节前的这两天可重点掘金相关回购概念股,如兴业证券、富安娜、美克家居、永太科技、万里股份、长方照明、克明面业等,特别是有业绩支撑、前期炒作程度并不激烈的个股,值得投资者大胆介入。另外,高股息率逻辑下的优质蓝筹、供给侧改革的主题性机会、超跌的优质成长股也不妨适量参与。(广州万隆)
市场底部震荡 机构三路径布局后市
从上周三开始,市场在底部剧烈震荡,机构认为,不管从资金面、价值面还是情绪面,市场呈现底部企稳迹象,但在投资者情绪依然低迷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反弹力度。从投资机会看,可关注政策受益面、围绕年报以及行业景气度向好、增长确定的新兴产业予以布局。
市场或底部企稳
从上周三底部V型走势开始,“跌跌不休”的市场开始逐步企稳,尽管上周四尾盘再现恐慌性下跌,但此后市场呈现底部震荡走势,创业板则收出四连阳,部分概念股受到游资机构参与抢筹等。
从政策层面看,央行发布房贷新政,除了个别限购城市之外,首套房的首付比例下调,意味着房地产“去库存”开始得到落实。机构投资者认为,接下来与“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相关的政策将进一步落实;从资金层面看,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对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机构认为,资金平稳过节基本可以实现;从价值层面看,数十家上市公司增持、回购等操作,从某种层面意味着投资价值开始逐步凸显。股票回购对股价提振非常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20余家公司发布公告拟实施回购;从投资者情绪看,融资余额在22个交易日连续降低后止跌回升,并且已经回落到9000亿元左右,向下空间同样有限。
沪上某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开年大跌对市场杀伤力极大,尤其是对投资者的情绪影响。但是机会同样是跌出来的,下跌是释放高估值的不二法门,急跌容易矫枉过正,“尽管当前不少成长股已经进入价值投资区间,但对于有止损要求的私募基金来说,只能轻仓参与博弈,价值投资者其实可以考虑入场了,对于偏好左侧交易的投资者来说,现在已经是较好的时机。”事实上,上周记者采访的另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就表示,因为管理客户的资金有止损要求不能贸然建仓,但是如果是自己的钱就会重仓买进去。
三路径布局后市
从机构投资者对后市布局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
首先是关注政策受益面,尤其是在房地产去库存配套政策迅速推出之后,与“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相关的政策预计也会接连推出,加上一个月后就是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需要关注政策的变化,“去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互联网+"战略,成为贯穿全面的投资主线,今年新推出的政策值得重点关注。”
其次是关注年报业绩较好的公司,尤其是去年三季度及四季度创新业务向好的公司。事实上,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新兴成长基金经理表示,如果创新业务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市场给以30倍的估值,已经是很好的价值投资机会,尤其是行业空间巨大、短期没有天花板的行业,更值得重点关注。对于跨界发展新业务的公司,在新兴领域的推进情况值得跟踪观察。
最后是长期向好的新兴产业,主要特征是迎合社会发展趋势、受到政策推进、需求空间较大等,尤其是用创新手段改进了商业模式,提高了相关产业链运行效率的公司。在机构看好的行业中,包括VR、智能汽车、体育、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等。其中潜在消费空间巨大的VR行业,随着技术提升,今年有望开启爆发性增长元年;智能汽车受到众多科技巨头重金投入,产业资本纷纷发力,众多上市公司强力跨界,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推进下,在汽车电子支撑下有望取得突破,而智能驾驶与保险公司合作,会从技术上改进商业模式,可以解决骗保问题,有望让空间巨大但让保险公司头疼的车险领域大爆发;而体育领域、精准医疗,同样属于迎合社会发展趋势且空间巨大的行业。(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