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你打算给爸妈带些什么?
吃穿上的东西肯定要买,但买多了他们嫌你浪费; 赠车赠房,他们好像也不太在意;陪伴关爱肯定是必须的,可是一来子女时间有限,二来有时候就算出发点是好的,一个表达错误,好事儿没办成,说不定反而伤了父母的心。
所以很多人难免疑惑:父母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关于“需要”,心理学上早有一个成熟的理论:需要其实就是一个金字塔。跟着我们读懂它,你不仅能明白父母想要什么,或许自己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需要”其实是座金字塔
其实在心理学上,早就提出过一个“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需要其实就是一座金字塔。
在金字塔的底层,是人们最基础的需要,也就是生理上的需要,比如食物、水、空气、性欲,或者健康;第二层是安全上的需求,比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等。
在这个金字塔的第三层,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交需要。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个人都开始追求友谊、爱情等等方面的需求。在这层往上,则是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层按照金字塔的阶梯分布,由低到高;当一个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人们就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好像中国古话里说,衣食足而知廉耻,物质需要被满足了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要一样。这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同样的,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其实也是一样。
在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情感需要都是低一级的需要,只要通过外部条件就能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被视为高级需要,它们更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而且当一种需要被满足后,虽然我们会追逐更高层次的需要,但并不代表这些较低层次的需要就不再重要——它会一直在那里,并不会消失。
比如现在大家都不愁吃喝,对于父母来说,再送些吃吃喝喝,他们当然会觉得不必要,甚至会觉得你有些浪费钱。要想真的孝顺爸妈,让爸妈觉得暖心,你就得找准他们的需求点。
老人的需要有自己的特点
对于不同人群来说,需求侧重点当然有所差异。就拿老人来说,他们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人群: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他们似乎更多的是回归家庭、颐养天年,这样的人群,他们的需要会有什么不同吗?
在如今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物质方面不会缺乏,所以对于生理上的需要感觉并不迫切; 而在退休后,大部分人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相对也比较弱,此时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老人大多数都有各式各样的慢性病,可能要受到疾病的折磨,因此遭受身心上的痛苦,甚至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和因此而生的恐惧情绪。对于健康的需要属于生理需要,而希望免受痛苦、安全和生命得到保障,则属于安全需要。因此对于许多老人来说,安全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
同样,由于告别工作岗位回归家庭,老年人对于社交的需要也会有所调整。在工作时,我们除了家人,还会获得来自团队、同事等社会上人群的交流和支持,也会对工作单位、合作团队产生归属感。但当一个老人回归家庭后,他们的主要来源就变成了家人,此时他们往往更加迫切希望能够获得家人的关爱,获得家庭的归属感,而还在工作的子女们或许未必能深刻理解这种感情。
如今对老人这个群体来说,安全感很重要。因为许多老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或者因为看见周围的亲人、朋友患病而心存忧虑,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子女能做的就是提供好的支持。比如定期陪父母接受身体检查,排查家里的居家隐患,这些都能给老人更好的安全感。
在社交需求上,子女的陪伴当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过现在有许多子女在外地工作,空巢老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当你回到父母身边时,应该减少些外出应酬,好好珍惜这几天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而当你准备离开时,也应该好好给父母打算一下。除了接父母同城居住,或者平时经常去探望父母外,子女更该鼓励父母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活动,比如老年大学;定期与朋友聚会,甚至可以鼓励单身独居的父母寻找合适的伴侣。
至于尊重的需要就更加微妙。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也包括他尊。老年人虽然可能已经没有年轻人对于成功的追求和渴望,但一样需要来自他人的尊重、注意和欣赏,而这个对象很多时候就是子女一方。许多子女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是一心为父母好,可他们却不领情。如果回头分析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子女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代为做主。要知道,在这种时候父母可能会感觉没有受到尊重,自然会拗着来,甚至大发雷霆,子女也因此满心委屈。
其实,子女在“为父母好”的同时,只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事方法,注意多建议少指派,适当哄一哄,不要伤了父母的自尊心,爸妈的“倔脾气”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王娟 朱菁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