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就能一秒付款,转账不用手续费,电子支付的便捷让我们越来越愿意使用它们。但一些不法分子却也盯上了这个新领域,针对电子钱包的新型犯罪手段越发多样化,盗窃、抢劫、诈骗、赌博,让人防不胜防。
新招·盗
熟人才有机会 拿人手机随便看
去年4月,小李和老张在同一个电视剧组工作时相识。小李二十岁出头,而老张已经年近五旬。因为年纪较大,老张对微信的使用并不熟练,便经常找小李帮忙操作。久而久之,两人便熟络起来。
一次,老张让小李帮忙将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到自己的微信账户,为了完成操作,他将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密码告诉了小李。为了方便使用,老张特意提醒小李,将银行卡密码也设置成微信钱包的支付密码。
几个月后,老张到小李的暂住地拜访,闲聊间,老张起身去洗手间,顺手将自己的手机放在了桌子上。由于之前多次替老张操作手机,小李对老张的手机解锁密码十分熟悉,于是他拿起了老张的手机翻看。
想到自己最近手头紧,小李便动起了歪脑筋。他打开了老张的微信钱包,并输入了支付密码,从老张的账户中转了5000元到自己的微信账户,在迅速完成了收款后,小李将转账记录全部删除。
回来后,老张发现自己收到了一条5000元的银行转账提醒,便问小李发生了什么,但小李称自己不知情,还主动表示要帮老张查询。在老张因为钱款不翼而飞而心急如焚的时候,小李将这5000元钱取现并消费。
随后,老张到公安机关报了案。日前,小李因涉嫌盗窃罪被昌平检察院提起公诉。
评
知道密码 也还是盗窃
北京市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程璇律师表示,传统盗窃是通过秘密手段,在财产权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窃取财物的行为,而微信盗窃是借助他人的手机,并通过一些手段得知支付密码后,使用电子钱包转账的方式窃取钱财的行为,其本质仍然是盗窃行为。
这种新型的盗窃行为不仅仅会发生在陌生人间,熟人由于熟知对方的支付密码,也可能实施盗窃行为。对相熟的朋友,我们往往会放松警惕,在不经意间泄露自己的密码。对此,程璇律师表示,在生活中,一定要对自己的支付密码加以保护,不要随意泄露给他人,其次也要注意不要让手机脱离自己的控制,以保障自己的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