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本市一些餐饮、美容美发等商家都开始借助网络促销提升人气,近日有多位消费者向本报反映,少数商家网促的折扣虽然看上去很给力,但产品的虚高“原价”实在有点忽悠人。
“现在随便上网查一下,遍地都是五折以下的团购券、优惠券,但其实真正消费起来并没有便宜那么多。”经常上网淘各种促销券的消费者刘女士拿着自己的手机向记者吐槽说。日前,刘女士用手机淘了一张21.8元的美发券,在美发券的说明详情中明确标出该产品总价值为70元,如此看来这张美发券的折扣力度已经接近3折。但当记者来到这家位于老城厢附近的美发店现场咨询时发现,即使不用任何优惠券,店家的报价也仅为30元,如果用手机软件付款还能直接再减5元。同时,多位在此消费过的市民也都表示,从来没听说过70元的所谓“原价”。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也注意到,不少餐厅也有类似的情况。市民小敏向记者反映,上个月她上网购买了一家烤鱼店的套餐代金券,用代金券结账相当于原价的8折,但等她到店消费了几次后才发现,该店长期有各种优惠活动,有时直接在店内结账的优惠幅度甚至能达到5折,而菜单上的所谓“原价”几乎成了摆设。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随着O2O促销逐渐在餐厅、美容美发等实体商户中普及,实体商户的促销水分也逐渐被“榨干”。很多手机软件都能轻松实现同类商户的比价,因此,商家真正的降价和促销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部分商家只得玩起了“虚抬原价再打折”的老把戏,希望借此吸引眼球。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看似折扣力度大的各种优惠券前,可以通过各种手机软件提前搜索该店的实际成交价,再进行比对了解其真实的优惠力度。 (记者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