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火锅,不能总“上火”不“发火”

2016-01-04 11:17 金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一点猪骨浓汤味增香剂,清水20秒变浓汤;辣椒精跟辣椒没有半毛钱关系; 牛肉丸里没有牛肉……近期成都一些营养师向记者解密了假火锅的真相。

不是宣传的大骨肉汤,不是承诺的生态牛肉。一锅美味飘香的火锅竟然都是“高科技”调制出来的。这就是眼下的火锅乱象。火锅爆出各类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每年的冬季,火锅的问题总是在任性而为中一次次“上头条”。问题是,上了头条之后又如何?无非是让消费者更上火了。不吃吧,忍不住诱惑,吃了吧,担心吃下的都是问题火锅。

为了治理餐饮乱象,各地监管部门都想出了不少办法,不是让商家进行承诺,就是推行餐厨的透明化。问题在于,在宾馆饭店的餐厨间仅仅安装上一块透明的玻璃有多大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家都是门外汉,我们能看出什么?

火锅最大的问题在于汤料,而很多火锅不是使用自己熬制的汤料,而是购买的各种味道的增香剂。你想吃猪骨味道的,你想吃羊骨味道的,你想吃牛骨味道的,商家就悄悄给你放上一袋增香剂。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各种模仿骨头味道的增香剂是不是允许的。如果说,这种添加剂是允许的,那么火锅里添加有何不可?如果说,这种添加剂是不允许的,那么为何允许市场环节流通?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在科技进步的时代,对于添加剂的管理需要重新思考了。当一杯饮料里,添加剂达到几十种的时候,消费者喝的是饮料还是添加剂?而对于火锅中的假牛肉、假羊肉来说,就更加简单了。如果市场上没有虚假的牛羊肉,火锅店何处购买?这么多的监管部门,这么多的监管法律,都管不住假牛羊肉的泛滥?难道说好的食品溯源制度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果发现一家就依照新食品法所说的“终身禁止从事食品行业”的规定严肃处理,谁还敢这样?

问题火锅,不能总让消费者上火,监管部门必须要去发火。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