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和业务都需细分
其实从互联网金融的火热开始,艺术品P2P平台也瞬间升温,近两年不但吸引了一大批人纷纷加入,也赢得了资本的青睐。但对于大多做艺术出身的创始团队来说,传统金融的经验和互联网经验及思维相对欠缺,这让项目出现借款人多、投资人少的现象。
根据柏融提供的数据,目前每月的月均浏览量在6万人次左右,注册活跃人数超3000人,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山东、北京,以30岁至50岁的人群为主。
在推广方面,实际上除了在今年秋拍上首次露面外,柏融尚未开始在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但据毛海滨称:“艺术圈内的垂直传播是一方面,另外我们在种子用户培养基础上,稳步通过地推团队、线上活动投放,在投资人群中完成用户转化。”
不过,经过半年的实战,毛海滨作为创始人之一,对做艺术品P2P平台的认知,前后也有了不同的变化,“我们发现投资人对于艺术品P2P理财产品的关注度更在于产品的风险控制与投资回报率上,而对于理财产品背后的质押物的关注度较低。这也是由于投资人群体并非专业的艺术品投资者,对艺术品价值的把控与认识上还存在疑问。”
目前的状况也让毛海滨在柏融的未来规划上,除了继续其艺术金融产业链的打造,还打算在2016年上半年试水艺术品基金产品,在下半年推出艺术品产品众筹、线上交易与拍卖等相关业务,以形成艺术品全产业链闭环。他们还将根据现状进一步细分投资人,“对投资人进行更多的艺术文化传播,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使客户能对艺术文化领域得到更广泛的体验和参与。”
P2P平台也害怕
在征信资源不足,信用风险系数增大的情况下,通过P2P把艺术品这种难以盘活的抵押物与互联网开放式的金融需求信息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市场来说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的政策风口,也让艺术品P2P的创业者们受到激励。
但事实上,尽管P2P前景可期,却也不得不遵循“无信不立”的老规矩,信用危机从未离开过这个新生事物。投资人追着自融、跑路或无法兑付的P2P平台拷问资质,而另一些小心谨慎的P2P平台却必须防范恶意借款人。
因为目前缺乏统一的征信平台,我国的P2P平台尚未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P2P对借款人的风险审核评估有限,另一方面,即便在各个P2P公司之间也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对于在多个平台借款存在过度负债和恶意欺诈性质的借款人难以有效防范。
因此,除了寄托于P2P平台自身创新出更多的信用工具外,相关部门创新监管,放行征信资源的共享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投资人的安全,也能进一步激励了P2P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