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改革频频“动刀” 全产业链引入民资进行时
电改和油气改革是能源改革的两块硬骨头,之所以“难啃”,是因为这两个行业垄断已久,一旦动刀,牵涉的利益面格外广泛,一直以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今年以来,不光是新电改开始撬动行业格局,油气改革更是步步推进,正在逐渐打破垄断之门。
据了解,新一轮油气总体改革的思路涉及石油天然气上中下游各领域的市场准入和价格放开,其中核心是上游放开和管网分离。
12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施子海表示,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油气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加速,油气改革方案的出台已进入倒计时。
方正证券(9.850, 0.03, 0.31%)分析师马宝玲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油气改革重点和路径是“四放开”:放开竞争性环节气价,向社会资本放开上游勘探开发业务,放开管网的第三方准入,积极放开原油进口权。
作为垄断程度最深的油气行业,油气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引入民资打破垄断。而油气上游领域更是垄断程度最高的一个环节,上游的高度垄断制约了油气改革的实际效果。因此,不管是油气上游,还是中游管网都将是引入民资的重点领域。
实际上,今年7月份,为促进油气上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新疆6个石油天然气区块将公开对外招标。此举标志着以新疆为试点的油气资源上游领域改革拉开序幕。
在业内看来,常规油气区块通过引入民营及社会资本进入上游油气开采领域,一方面可以缓解上游油气开采资本开支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促进油气产量提升。
同时,油气管网的剥离是此轮油气改革的重头戏。《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据接近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相关人士透露,在国家近期将要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天然气长输管网将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管输公司由国家监管。
12月24日晚间,中石油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全资子公司中油管道作为平台公司,整合旗下东部管道、管道联合及西北联合三家公司,旨在建立统一的管道资产管理运营及投融资平台。交易后中油管道注册资本将由5000万元增加至800亿元,其中中国石油(8.490, 0.01, 0.12%)对其持股比例为72.26。
中国石油表示,通过此次整合,公司能够理顺各个管道运营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建立统一的管道资产管理运营及投融资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并为统筹规划实施未来管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升管道资产整体价值。
如此来看,中石油是在为管网改革做准备。
实际上,此前,中石油总裁汪东进也透露,油气管网分离改革,符合油气体制行业改革的大方向,也是重点内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发改委发布通知称,决定自2015年11月20日起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下调幅度在0.7元/立方米,此次下调是年内继4月1日存增量气并轨后的二次下调。此次价格调整方案有两个亮点,一是明确非居民用气应加快进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由供需双方自行形成具体交易价格;二是将非居民用气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从固定价格改为浮动价格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化迈进了一步。
除了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再进一步,成品油价格改革也正在朝着市场化迈进。
今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并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
这被市场解读为2017年即要放开成品油价格,也正是这样,今年的油品市场动作频频。原油市场相继开放地炼的原油进口权和原油进口使用权,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地方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权。
此外,日前,成品油出口权日前也向民企放开。中化泉州炼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成为除三桶油以外首家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的炼厂。我国将从明年开始允许独立的炼油公司出口成品油,这意味着地方炼厂成品油出口的大门有望打开。
业内认为,这些措施都是在为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创造时间和空间。
需要一提的是,12月15日,发改委一纸文件宣布取消本次成品油价格下调,给出的理由是油价过低不利于环保。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由于前期对低油价形势预估严重不足,现行定价机制的缺陷在石油熊市中逐渐暴露,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等部门近期都在密集调研和搜集成品油价改意见,新机制正在酝酿,40美元的油价是现行机制失效的底线。
安迅思分析师张叶青表示,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市场化,而供大于求+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为价格放开提供了绝佳机遇。
煤企遭遇生死劫 距离全行业亏损一步之遥
2015年,由于煤炭需求持续恶化,经济增速趋势性下行,结构调整压制能耗,以及新能源快速发展等多个原因,煤炭行业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
煤炭行业从2012年开始,经历了三年多的调整期,煤价仍旧在不断下跌,今年以来,已经下跌超三成。而且长远来看,煤炭产能过剩的矛盾严重,煤价仍处于下行周期。
数据显示,22家非转型主流煤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110亿元,但剔除龙头中国神华(15.070, 0.01, 0.07%)以后,其它21家上市公司归属净利润-55 亿元,已经整体亏损。11月份,动力煤主要矿区中仅神东及大同矿区20%左右产能盈利,剩余80%及其他产地矿区产能均已陷入亏损。炼焦煤主要矿区中离柳、乌海、汾西也仅有10%左右产能盈利,其余产能均已陷入亏损。
中国煤炭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2%,行业亏损面达到80%以上,国有煤炭企业整体由去年盈利300亿元转为亏损223亿元,黑、吉、辽、冀、鲁、皖六个省市出现全行业亏损。四季度亏损面可能继续扩大,特别是老矿区、老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经过三年煤价下跌,当前全行业盈利距离亏损只有一步之遥。
而今年煤企所面临的情况更加糟糕,更是在于连中煤能源(6.150, -0.05, -0.81%)这样的大型煤企也开始亏损。在2014年,随着煤价的下跌,很多中小煤企纷纷陷入困境,倒闭破产了一大批。而到了今年,连大型煤企都已经扛不住,有降工资的,有停产的,还有停薪留职的,可谓一片哀鸿。
临近年底,中煤能源、陕西煤业(4.990, -0.06, -1.19%)和冀中能源(5.10, 0.00, 0.00%)都宣布了资产处置计划以改善利润状况。
12月6日,中煤能源发布公告,公司拟将部分与煤炭主业关联度不高且主营业务市场持续低迷、盈利能力较低的资产以9.27亿元转出。
而中煤能源之所以在年关前出售资产,与其盈利不佳有关。三季报显示,中煤能源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48.8亿元,同比下降13.8%,净利润亏损约16.7亿元,同比大降352.8%。
作为我国第二大煤炭公司,这是中煤能源上市七年以来首次亏损。中煤能源还称,2015年度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重大变动。
同样,陕西煤业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达18.06亿元,同比大降295.58%。因此,陕西煤业近期也出售了煤矿等资产来缓解亏损。
在煤炭行情跌至谷底的今年,降薪潮也从中小煤企不断向大煤企蔓延。今年5月份,我国最大最赚钱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按照全员工资总额10%下调薪酬总额度。
对此,神华集团表示,员工工资和企业效益相关,受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价大幅下降及电价下调等不利因素影响,神华利润下降,员工降工资符合企业运作规律。
此外,10月份,为应对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困境,潞安集团发布了停薪留职和内部休假的办法,而淮北矿业则发布了转岗分流的公告。阳煤集团更是宣布,2016年拟新增停产停建矿井8座,永久关闭煤矿4座,而2015年阳煤集团已停产7座煤矿。
需要一提的是,面临煤炭行业需求持续低迷的局面,神华、中煤等煤企相继选择减产或限产,关闭高成本、安全环保性差的落后矿井,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神华、中煤等龙头企业降产幅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也有部分煤企出于维持市场份额等方面的考虑, 逆势增加产量,但在目前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下,煤价仍缺乏上涨动力。
煤炭行业熬过了艰难的2015年,但很快到来的2016年也并不乐观。
有煤炭行业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煤炭行业的基本面难有好转,煤炭企业的亏损只会有增无减。2016年,对煤炭行业来说,两个最主要的关键词:一是去产能,二是重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