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中国股市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注册制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沪港通落地,A 股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在国企改革提速、经济转型发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望开花结果等预期的共同作用下,疲弱多年的A股延续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升势,高歌猛进,上证指数一度站上5100点的高位,创业板指数也一度突破了4000点。然而,自2015年6月中旬始,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上证指数与创业板指数急遽走低,20多万亿市值快速蒸发,亿万投资者遭受财富缩水之痛。
回望这一次股市巨震,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和铭记,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探讨与求解。
从去年下半年启动,于今年上半年告一段落的A股快牛行情,与杠杆资金大举入市有关。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股市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看,缩短过长的入市资金杠杆是必要的,但不必讳言,在这次去杠杆的过程中,诸多因素导致资金撤退过快从而助跌股市,可谓好心办了坏事。从法理上看,既然允许融资融券,也就承认了杠杆资金入市的合法性,杠杆的长度多少才合适?由市场说了算,还是交给监管者去判断?这是急需解答的重大命题。
这次股市巨震,暴露了金融创新的风险。除了融资融券外,花样繁多、层出不穷的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为天量的灰色资金蜂拥入市提供了掩护。券商在过度逐利的动力驱使下,为场外资金提供灰色通道。凡此种种,为资金的大进大出、短期频繁换手,从而股市因之大起大落埋下了隐患。对于金融创新诚然不可因噎废食,但如何在金融创新和创新监管之间求得良性的平衡,考验着制度设计者和市场参与各方的智慧。
在投资者信心溃散、大盘流动性告急之时,证金公司以央行为担保,斥巨资入市维稳,这是有形之手在特殊情形下的必要作为。但事后看来,此次维稳举措,在将帅任命、操盘模式以及选股理由诸方面,均存在程序正义与权力监督上的瑕疵,从而留下了不少待解的疑团。证金公司最初是基于融资融券的发展需要而设立,在此次股市维稳战役中,它实际上发挥了类似于平准基金的作用,因临危受命而拥有的此项功能,未来是否作为长效机制的特殊构成部分,由证金公司永久承担?
恶意做空,是此次股市巨震带来的热点话题之一。据目前公开报道的信息看,有多家知名券商、私募大佬、境外机构乃至监管层官员卷入其中。在此次股市大跌中,尽管的确有人通过做空大赚,但何为恶意做空?业界对此仍颇多争议,莫衷一是。为打击恶意做空的势力,公安部首次入驻证监会,这种做法是否合法合理,也值得认真讨论。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A股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投资者信心逐渐恢复,大盘走势企稳向好。这种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加倍珍惜。
痛定思痛,必须承认,中国资本市场虽已过弱冠之年,其体质仍像一个贪吃求多的幼童,虚肥而不强健,要真正超越“新兴+转轨”的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当此之际,重提公开、公平、公正三原则,一讲再讲,不厌其烦,敦促其落实,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强化信息披露,尊重市场选择,规范行政干预,杜绝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输送,落实依法治市.......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捍卫三公原则的基本内容。有了它们,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股市为创新型经济加油,股市为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美好的愿景等,才不会成为虚言。在一个违背三公原则的股市中投资,本质就是参与一场根据潜规则运作的刀口舔血的游戏,胜者心中不安,败者愤愤不平,买者自负的风险投资理念无法真正深入人心。于是,我们看到了巨亏的投资者伤心绝望,看到了狂赚的私募大鳄一朝落马,看到了风华正茂的券业明星突然陨落,看到了浑水摸鱼的官员被纪委双规。希望从今以后,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直至不再上演。
亏得心服,赚得心安——在2015年即将结束,2016年即将来临之际,期待这样的股市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回首股市巨震的每一个时刻,这个八个字所构成的衡量健康股市的基本尺度,显得如此珍贵。